近日,魅族发布了新品发布会邀请函。
4月26日,魅族将正式发布魅族E2。
这次邀请函放出了几颗烟雾弹——Home键、摄像头和扬声器前置摄像头组件。
,你选择删除谁?魅族此次的新品很可能会对手机零部件做出一些改变,并在外观设计上做出一些改变。
当手机厂商在手机硬件层面的创新陷入停滞时,微创新似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如何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革命性的推动,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给出答案。
同质化严重,创新走进死胡同。
不可否认,蓬勃发展了数年的智能手机行业正在进入无法突破创新天花板的“窗口期”。
任何一个品牌发布新品都会吸引众多围观者的关注和期待。
。
无论是苹果未发布的iPhone 8引起的诸多猜测,还是三星Galaxy S8全视曲面屏取消重要HOME键引发的争议,还是魅族E2抛出的悬疑“诡计”,都可以看。
行业和消费者对手机创新抱有迫切期待。
然而,这种期望的背后却隐藏着手机行业创新不足的困境。
就连全球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也开始抱怨,接下来什么样的手机会大受欢迎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
从硬件和性能的角度来看,智能手机产品很难拉开差距,整个行业陷入了焦虑期。
屏幕上,2.5D曲面玻璃、曲面屏、无边框设计,以及对屏占比指标极限的追求,“你有,我有,人人有”,几乎已经成为标配主流机型的特点。
内存和芯片不再是独家秘密。
在性价比因素失去效力的换机时代,芯片和性能只是“基点”,新产品很难突破。
而“双摄像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些专门从事拍照的厂商已经在机身上安装了6P镜头。
就连专业光学专家徕卡也受邀与手机厂商联手造势。
但困难在于,摄像头的画质和画质、模组的厚度和超薄机身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我们越来越发现不同手机品牌推出的新机型看起来越来越相似,缺乏明显的辨识度。
如果不仔细看标志,很难从外观上看出区别。
此外,一体化机身、快充、2K屏、曲面屏等也成为“基本功”。
大多数所谓的创新突破,更像是渐近线,或者是牙膏式的换汤不换药的噱头。
。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释放了人口红利、度过了智能手机普及期的消费者很难有理由花数千元去更换一款看起来差别不大的新机型。
硬件创新仍然只是一个概念。
手机“变色”能否挽救局面?数据背后也揭示了智能手机市场所表现出的无力感。
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5亿部,同比仅增长0.6%。
第三方研究机构GfK预计,2020年中国手机市场零售量为4.95亿台,同比增长仅为5.1%,较去年大幅放缓。
全年国产手机出货量中,千元价位机型出现明显下滑,中高端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
但整体销量低迷却是事实。
种种迹象表明,手机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甚至换机潮也逐渐走向尾声。
之所以在快速发展后很快遇到销量增长天花板,是因为当前智能手??机硬件遇到创新困境,无法突破硬件围城,也无法刺激消费者更换新手机。
智能手机在屏幕尺寸、电池续航、网络负载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实现颠覆性突破。
一是屏幕困境。
小米、LG、三星都在竞相设计高屏占比。
业内猜测,全面屏可能成为2018年的主流趋势,曲面将从边框延伸至中框。
然而,全面屏显示器面临着一个优缺点选择的大问题:屏幕越大,屏占比就越接近极限。
一方面会造成电池续航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大大增加屏幕碎裂的几率。
即使厂家在设计上进行调整,仍然无法避免。
当然,如果之前传闻的自动修复碎屏的黑科技能够问世,那么将会弥补这个缺陷,但至少目前来看,它很可能还只是一个概念。
其次,续航等待黑科技的出现。
这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共同话题。
无论是提升屏占比,还是争夺超薄,续航都是不容忽视的话题。
与那些花哨的概念和功能相比,尽可能少的充电是一个非常实用和刚性的要求。
而且,从三星Note 7的爆炸,到苹果iPhone 6S的大规模自动关机,都意味着电池和续航是手机行业创新的一大绊脚石。
如何突破?快充技术或许只是权宜之计。
石墨烯锂电池、薄膜加工锂电池等材料和技术的突破可以提高锂电池的容量和寿命。
虽然值得期待,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交互体验没有颠覆性创新,涵盖指纹虹膜识别、人工智能、AR/VR、全息投影等各个方面。
虽然已经有一些尖端厂商搭载了虹膜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但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手机如何读懂人们的想法,让他们变得更智能、更随意使用,还有待猜测。
全息投影的黑魔法听起来很酷,而且可以颠覆传统的屏幕输出和交互操作方式,但也只能停留在科幻的层面。
当手机三大硬件创新乏力的时候,手机行业其实是在围绕外观和色彩大做文章。
年底以来,不少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打起了色彩战,在外观上用色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诱惑他们换手机,甚至以此作为进军中端的策略。
——高端营地。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功能机时代,手机壳色彩缤纷,种类繁多。
智能手机迟来的“色彩大战”背后,是金属着色技术的进步。
2016年,苹果曾尝试使用阳极氧化铝技术来制造炭黑色的iPhone 5,但随后发生的“掉漆”事件迫使苹果在后续机型中取消了这种颜色,并以深空灰色取代。
随后的多色尝试只限于像 iPhone 5C 这样的塑料后壳。
但现阶段无论是表面喷涂还是阳极氧化着色工艺都远远超越了以前。
这也让各家厂商借助“变色技术”,聚集红、橙、红、绿、蓝、紫来争艳。
在色彩大战中,OPPO R9系列推出了金色、玫瑰金等四种颜色。
华为P10有钻石金、钻石蓝等颜色可选。
就连三星新款 Galaxy S8 也有传言称将在中国发布白色、黑色和黑色。
有银色、蓝色、紫色等六种颜色。
苹果也紧随其后,发布了中国红配色的iPhone 7 Plus……那么,配色能否带来换机潮,扭转销量放缓的局面呢? ?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稍微想一想,就可以发现,它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并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而且还会带来负面影响:所有品牌的手机“拼色”标识将变得更加模糊,这不仅不能帮助各大手机品牌建立竞争壁垒,反而会稀释现有的竞争力和品牌力,将行业拖回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但明知不可为而去做,是因为当整个手机行业找不到创新的突破口时,如果不顺应潮流,就很容易失去争夺现有用户的权利。
更恰当地说,智能手机色彩大战反映出手机厂商缺乏创新的无奈。
虽然明知是毒药,但还是要吞下去,换来暂时的虚假销量繁荣。
硬件创新进展缓慢。
手机厂商如何突围?那么问题就来了。
硬件创新是困难的。
智能手机能否在创新上取得突破,彻底打破各大手机品牌的后续策略?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对于智能手机厂商来说,当硬件和系统层面停滞不前时,需要从纯粹的硬件PK过渡到注重消费者体验的最终目标,因为在智能手机普及时期,厂商通过硬件和性能的竞争完成了竞争。
用户习惯的引导和培养。
进入换机市场后,日益苛刻的用户需求将反过来推动厂商进行差异化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双摄像头、指纹解锁、快充等标配流程也是如此。
目前,在快充领域,魅族的55W快充Super mCharge、三星20分钟即可充满电的“Galaxy S Charge+”等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保持着快速的研发进度。
同时,由于它们远远超出了目前常用的快充技术,实际应用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指纹解锁、双摄等技术逐渐饱和,很难看到增长空间。
一方面,这无疑对众多厂商在微创新技术和研发周期方面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当前创新停滞的行业环境下,接下来首先要突破的是固有思维和技术。
通过限制带来新变化的厂商将获得在这场竞争中突围的先发优势。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智能手机的创新突破必然是外观、交互体验的重大逆转,或者是电池、屏幕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不是后续的创新。
因为当智能手机换机潮放缓、市场进入“囚徒困境”时,主流厂商将被迫展开创新和颠覆,这将对近手市场产生洗牌效应。
现在我们距离这个转折点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