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在产业化初期往往很难直接满足用户的刚性需求。
不断降低成本、快速扩大网络节点规模或许是早期快速突破的路径。
就智能硬件而言,产业链厂商需要结成联盟,打破用户价格敏感度和网络规模的恶性循环,共同推动硬件成为平价产品,尽快突破用户体量临界点,以网络价值激发爆发性需求。
今年以来,智能硬件无疑成为物联网圈的热门话题。
各类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源,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到这一领域。
然而,智能硬件企业端蓬勃发展的同时,用户端却鲜有突破。
现有智能硬件出货量和激活量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即使市场存在大量非理性用户。
总的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产品没有找到用户真正的刚需点。
然而,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创新,在产业化初期往往很难直接击中用户的刚性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降低成本并快速扩大网络节点规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培育和演进,或者说是产业化初期快速突破的一条路径。
创新产业化:价格敏感性和网络规模的障碍技术创新只有充分商业化后才能成为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但在工业化初期,一方面,由于创新前期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导致价格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对创新产品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此时,创新产品虽然从长远来看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短期内无法创造刚性的用户需求。
以手机的普及为例。
早在2000年,中国就推出了第一部手机,并建成了移动通信网络。
然而,高昂的手机价格和话费却让用户望而却步。
而且,当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沟通方式后,用户就很少了。
一小部分人对移动通信有刚性需求,所以手机的创新产品在初期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刚性需求。
直到10年后,半导体芯片和组件的成本才大幅下降,通信成本也大幅下降。
加之国际电信联盟、GSM联盟等官方和市场联盟的推动,移动通信迎来快速发展。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因此,价格敏感性往往成为创新产品产业化初期的障碍。
此外,梅特卡夫定律作为网络经济的铁律,在创新产品的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谓的梅特卡夫定律指出,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节点数量的平方和联网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普及的历史中观察到这一规律的运作:当互联网最初只有少数用户时,这个网络的价值仅限于专业或少数行业应用。
然而,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大幅增加,网络上的资源呈指数级增长。
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价值大幅提升到现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
当网络中节点数量较少时,对其他节点的吸引力较弱;但当超过某个临界点时,网络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其他节点和用户加入。
手机和互联网两大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创新产业化的进程,走的是突破价格敏感度和网络规模的路径,实现人们刚性需求的培育和演化。
围困:智能硬件的恶性循环。
从价格敏感度和网络规模的角度观察智能硬件,作为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在这两方面都陷入了恶性循环。
(1)价格敏感的恶性循环:目前,高价格已成为智能硬件诟病的一大因素。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定价至少要覆盖其早期高昂的研发、生产等沉没成本。
然而,对于用户来说,简单的智能往往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造成了智能硬件价格虚高的形象。
价格上涨的后果是用户数量少。
智能硬件作为消费电子产品,只有出货量足够大,才能实现大幅稀释和成本降低。
较小的用户购买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
导致智能硬件的成本居高不下,对于用户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从而在价格敏感链上形成恶性循环。
(2)网络规模恶性循环:智能硬件的未来是实现所有硬件的互联。
这一最终目标将形成一个庞大且多元化的网络,其推进必然遵循梅特卡夫定律。
目前,用户数量较少,导致终端激活的智能硬件数量有限。
网络连接数量有限,使得智能硬件形成的网络带来的价值更加有限。
在网络经济中,正反馈路径在这里发挥作用。
网络价值有限,对用户吸引力不强,进一步导致智能硬件连接数增长缓慢。
网络连接节点数量达不到临界值,网络的价值无法体现。
智能硬件很难培养用户的刚性需求,在网络规模上形成恶性循环。
价格敏感度和网络规模形成的恶性循环,阻碍了智能硬件等创新产品有效向用户传导需求培育。
打破两个恶性循环,将价格和网络规模推向临界值,是推动智能硬件产业化的关键。
解决方案:产业协同实现智能硬件突破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
成本降低、终端出货量突破临界点,不是企业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
组队取暖已成为工业化初期的理性选择。
2016年智能硬件的需求并未爆发,但出现了智能硬件联盟的爆发。
联盟成员覆盖智能硬件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各自聚焦研发、技术、渠道等,形成产业链互补协同效应,推动智能硬件成本降低;联盟致力于形成统一的互联标准,实现智能硬件快速无障碍接入网络,促进网络节点的增加。
当网络节点达到临界值时,网络的价值就凸显出来,自然会产生大量的用户需求。
突破价格敏感度和网络规模的壁垒,成为产业联盟努力推动的方向。
我们以今年7月成立的MICO联盟为例,一睹产业联盟在这两方面的努力:基于国内首个物联网操作系统,减少了联盟成员在底层开发的投入和时间;联盟发起方上海青科为联盟成员提供超低成本WIFI连接模块和技术,一方面降低智能硬件出货成本,另一方面加快硬件连接速度,增加网络接入节点;联合淘宝众筹渠道合作伙伴,降低智能硬件供应链成本,加速硬件出货……所有努力客观上实现了价格和网络规模的突破。
智能硬件产业化初期,产业链厂商需要结成联盟。
在这个生态系统的共同推动下,智能硬件的成本和价格将不断降低,成为人们买得起的产品。
同时,在联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预计智能硬件用户数量突破临界点,带动全网价值更大提升,进而吸引网络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爆发性需求。
在这一波智能硬件发展浪潮中,中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资源。
我们希望中国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特别是在智能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市场格局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操作系统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