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十字路口的酷想法!可穿戴技术将走向何方?

时间:2024-05-22 19:53:46 科技赋能

这一年即将结束。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今年是异常热闹的一年。

从年初在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抢尽风头,到占据各大科技媒体头条;从众多新公司的积极测试,到巨头厂商的“疯狂”跟进……种种迹象表明,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继手机之后又一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科技产品类别。

然而,在我们看到这个新兴市场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对可穿戴设备功能的同质化现象皱眉。

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腕带,功能似乎无非就是计步而已。

监测、卡路里消耗和睡眠追踪等。

高端的可能还会增加心率监测和GPS位置追踪,但总的来说,这些功能并不像手机上的通话和短信那样让人无法离开双手,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在新鲜感消失后就把它们收起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用户的喜好不同,而是厂商没有真正抓住用户的普遍需求,自然很难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一部分。

“ 部分。

经过动荡的一年,在可穿戴领域相当活跃的厂商似乎在年底放慢了进度。

或许他们是在等待CES才“放大招”,又或许和我一样,他们正在思考已经走到十字路口的可穿戴设备的下一步。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2017年可穿戴领域发生的大事。

1月份,可穿戴设备成为今年CES无可争议的主角; 3月,谷歌发布智能手表设备可穿戴操作系统Android Wear,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设备制造商Oculus VR; 6月,谷歌和苹果相继推出健康管理平台Google Fit和HealthKit; 9月,苹果发布智能手表Apple Watch,摩托罗拉正式推出智能手表Moto; 10月,微软发布健康手环产品Microsoft Band。

从以上事件不难看出科技巨头对可穿戴市场有多么重视,但这种重视目前还停留在加大投入扩大产品线的层面,并不能体现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尽管这个市场异常火爆,但游戏内的人都在进行各种尝试,整个行业还没有进入有序发展的阶段。

当然,也有人给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泼冷水。

例如,今年10月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大会上,高通旗下子公司Qualcomm Life(主要开发可穿戴设备的半导体芯片)业务开发总监卡比尔·卡萨古德(Kabir Kasagood)在演讲中表示,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那些在运动追踪设备上“兜圈子”的可穿戴制造商。

他认为,目前的可穿戴技术过于注重健身功能,但事实上,制造商最应该关注的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产品。

对于有数据采集需求的患者来说,这或许是可穿戴行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或许Casagood的观点有些偏激,但也算是给“红眼”的可穿戴厂商敲响了警钟。

毕竟,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如此多的所谓“健身追踪设备”,以至于消费者即使有了实际需求后,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幸运的是,已经有足够多的厂商参与这个市场,未来他们会想办法让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这无疑会促进可穿戴设备的细分化。

发展。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可穿戴产品的研发将回归本质,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满足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来实现产品的大众化。

具体来说,主要细分为以下五类:(1)需要随时随地获得手机提醒的重度手机用户; (2)有特定工作环境需求的企业用户(如使用智能眼镜解放双手的高空作业人员); (3)需要采集特殊身体数据的患者用户(如时刻监测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 (4)需要准确监测运动数据的职业运动员; (5)追求真实游戏体验的重度玩家。

那么,除了上述特殊用户之外,普通用户的需求又该如何满足呢?笔者认为,他们的需求可以简单地按照年龄层次来划分。

比如青少年的需求大部分是位置追踪,青壮年的需求主要是健身,中老年人的需求是慢性病监测。

这基本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

因此,对于可穿戴厂商来说,在开发新产品之前,只有对目标用户的需求进行彻底的分析,才能打造出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产品。

还有一个月,2019年CES展会将在拉斯维加斯拉开帷幕。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可穿戴设备仍将是今年CES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全球最大的展会消费电子展,CES一直被认为是明年电子产品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因此我们也期待今年CES上亮相的可穿戴产品能够为行业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潜力巨大但前景不确定。

注入新鲜血液,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尽快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实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