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被普遍认为是可穿戴设备元年,2020 年是可穿戴设备“学会走路”的一年。
回顾这一年,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老人到孩子,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吸引眼球”;回望这一年,苹果、谷歌、三星等国际巨头激战,华为、小米、OPPO则将战火从手机圈蔓延至可穿戴市场,Fitbit、Jawbone等新贵崛起、咕咚已经奋起追赶;同样,回顾这一年,Apple Watch、Moto、Google Glass 等词汇充斥着我们的朋友圈、网站杂志和展会论坛。
下面,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小编将回顾过去的一年,并通过十个关键词进行总结。
关键词之一:Apple Watch年度回顾:自iPad诞生以来,苹果近年来没有发布过更震撼的产品,直到美国当地时间9月9日发布了Apple Watch。
此后,科技产品爱好者、时尚界人士以及亿万果粉对这款产品的讨论热情与日俱增。
即便是在苹果10月份的新款iPad发布会上,依然不忘提及这位尚未上市的苹果家族新成员。
作为今年最受期待的可穿戴设备,苹果团队已经努力了三年。
Apple Watch改变了苹果以往的极简设计理念。
它有两种尺寸的表身,三种材质的表壳,七八种表带。
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多种颜色,组合起来足以达到数百种选择。
Apple Watch采用蓝宝石屏幕,支持通话、语音和短信,具有显示天气、航班信息、地图导航、播放音乐、测量心跳和计步等数十种功能,是一款全能手表。
健康和运动跟踪设备。
有普通、运动、定制三个系列可供选择。
苹果公司承诺明年初推出Apple Watch,起售价为19亿美元。
目前,其硬件配置处于严格保密状态。
或许,只有真正上线之后,真相才能揭晓。
对于这款采用方形设计甚至蓝宝石玻璃屏幕的产品,人们期待它能够颠覆传统手表,推动智能手表的发展,但这一迹象目前还不明朗。
苹果发布智能手表之所以引起业界如此广泛的关注,除了其在通讯技术领域的强大领导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智能手表引发的智能穿戴产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并迎合人们对设备的期望。
可移植性要求。
小编点评:科技巨头就是这么任性! Apple Watch 已成为今年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挑衅性的关键词之一。
关键词二:Moto年度回顾:今年6月谷歌I/O大会上亮相的Moto手表,于北京时间9月5日下午在美国芝加哥总部发布。
这款智能手表基于谷歌的Android Wear平台,基本功能与三星和LG此前发布的产品基本相同。
Moto还可以监测日常运动数据并测量心率。
Moto之所以受到外界关注,主要是因为其融合传统与科技的设计风格。
也被誉为目前最美的智能手表。
Moto表盘采用L型不锈钢材质,屏幕采用Gorilla III防护玻璃,表带采用来自知名皮革公司Horween皮革的真皮。
它有黑色和银色两个版本。
表盘直径为46毫米,厚度为11.5毫米。
配有皮革表带。
49克,质感十足。
配置方面,Moto采用1.56英寸背光液晶屏,德州仪器OMAP 3处理器,MB内存和GB机身存储,内置mAh电池(重度使用下可持续1-2天),支持无线充电(带充电底座)和蓝牙4.0,支持IP67防尘防水。
提供物理按键、双麦克风,支持语音控制??。
功能方面,Moto与手机配对后,可以接受电子邮件、短信和各种提醒,并可以查看天气、导航、股票等信息。
它还可以通过语音命令进行搜索、输入、发送短信、设置闹钟、测量心率等操作。
。
此外,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Moto还预装了6种不同的数字时钟接口,让用户自由选择。
虽然有些“没落贵族”的忧郁,但摩托罗拉的设计底蕴在每一款产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编者点评:Moto将工艺、美学、时尚、科技完美融合,在Android Wear阵营中独领风骚,成为今年智能手表中的“美男子”。
关键词三:Android Wear年度回顾:北京时间3月19日,谷歌发布了针对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修改版——Android Wear。
此举意味着该公司正式吹响进军智能手表市场的号角。
预计将形成围绕开发者和用户的潜在新生态系统。
Android Wear 集成了 Google Now。
用户只需说一声“OK Google”就可以激活一系列语音操作,比如天气、日历、交通信息、餐厅预订、搜索等。
智能手表的一些常见功能,比如消息、社交推送通知,自然也能搞定。
由 Android Wear 提供。
更重要的是,Android Wear为开发者构建了一个平台,各种第三方应用程序可能会相应出现。
因此,基于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在功能和应用上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开发者也可以为Pebble智能手表创建应用程序,但基于谷歌在智能手机上的姿态,这可能不是同一级别的竞争。
目前,谷歌已表示将在Android Wear上推出多款优秀的运动健身应用。
此外,谷歌表示Android Wear将成为用户与其他智能设备(电视、电脑等)之间的纽带。
谷歌表示,LG、华硕、HTC、摩托罗拉移动和三星将成为 Android Wear 的硬件合作伙伴,博通、Imagination、英特尔、联发科和高通将成为芯片合作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时尚手表品牌Fossil也将打造Android Wear智能手表。
在今年 6 月的 Google I/O 大会上,该公司发布了完整版 Android Wear SDK。
SDK 的开发者预览版允许开发者向由 Android Wear 提供支持的智能手表推送通知。
经过短暂的测试阶段后,完整版本的 SDK 现在将允许开发人员创建自定义应用程序。
全新的卡片式交互,既适合圆形表盘,也适合方形屏幕。
编者点评:从生态角度来看,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仍然最多,这给了它未来的想象空间。
此外,谷歌还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Android Wear在中国本地化。
关键词四:电池续航年度回顾:自Google Glass发布以来,可穿戴设备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在互联网和媒体的推动下,发展极其迅速。
直到今年,最受关注的还是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基本上出现在任何与电子相关的展览中。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彻底打动消费者。
消费者最担心的其实是可穿戴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
一般性能较好、功能较多的可以使用三到五天,也算不错了。
大多数产品(例如智能手机)需要每天充电一次。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功能比较单一,只负责采集和传输数据。
从硬件配置来看,它一般不会配备屏幕——没有了这个耗电大户,续航时间自然会延长很多。
而且它只会配备简单的传感器、控制器和存储器,这将大大降低设备的功耗。
而且,这类可穿戴设备不会进行过于复杂的计算,也不支持消耗CPU资源的应用,从“软实力”方面降低了功耗。
综合起来,这类可穿戴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可以达到数周、数月甚至一年,用户完全不用担心功耗。
这类可穿戴设备目前主要是智能手环、项链等,以装饰为第一要素。
甚至在未来,它们还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更小的存在,进入我们的皮肤、耳朵甚至我们的器官——心脏、肺等内部,长期收集健康数据,供用户自我调节身体状况,医生来治疗他们。
等目的。
所以,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可穿戴设备。
原则性问题仍需厘清。
第二类可穿戴设备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实现更低的功耗,将是苹果、谷歌、三星、微软等科技巨头面临的紧迫问题。
如果今天能够解决功耗问题,对于科技行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功耗的降低不仅取决于硬件层面,还取决于系统、应用等各个层面。
一旦优化和整合好,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就看哪个巨头能够真正取得突破了。
编者点评:续航是可穿戴设备的“顽疾”之一,也是今年的“痛点”。
关键词5:算法年度回顾:可穿戴设备的魅力并不在于硬件的美观。
在可穿戴产品的设计上,我们更追求极简、小型化,不需要复杂的外观。
里程、行驶里程、卡路里消耗等术语背后的数据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更注重身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人工智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威力的时候,算法技术就成为了关键。
当可穿戴设备走到风口浪尖的时候,不仅获得了资本、媒体关注、热心创业者的青睐,也收获了纠葛和吐槽。
看来,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和行业的一种自我痴迷的状态。
看来消费者连卖淫都不感兴趣,更不用说爱情了。
也许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对数学的关注。
我们一直关注产业链的硬件和软件,却忽略了算法技术。
尽管我们非常努力地追求极致的传感器,努力准确地采集数据,但我们却无法逆转数据呈现的准确性。
因此,下半年传感器的“算法”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体现在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上,要求在分析数据的能力上寻求突破和智能化。
编者点评:不注重算法的可穿戴设备只是流氓 关键词6:心率监测年度回顾:Fitbit等第一代运动追踪器使用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软件算法来监测和转换运动它是一个热量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每天的运动量并实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计步可能还不够。
种种数据表明,心率监测已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
目前,包括Fitbit、Jawbone、英特尔、摩托罗拉、LG、三星、微软和苹果在内的公司都在运动手环或智能手表中配备了心率传感器,以实现更准确的运动监测。
心率监测不再只是专业运动爱好者和心脏病患者关心的问题,而是成为整个运动监测设备行业的新标准。
心率监测正在成为高附加值的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可穿戴设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因为目前带心率监测的设备还只有少数,但预计明年这将成为所有可穿戴设备的标配功能。
功能,但它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测量的心率达到医疗级水平。
小编点评:心率监测让屌丝与高富帅“一步之遥”。
关键词7:多传感器年度回顾:从下半年开始,特别是Apple Watch发布以来,多传感器已经成为衡量可穿戴产品好坏的标准之一。
无论是Jawbone UP3、微软手环还是三星Gear S等,告别单一功能意味着可穿戴厂商真正开始思考哪些功能会对消费者有利。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
各种传感器用于补充和优化多个层次和多个空间的信息组合,最终对观察到的环境产生一致的解释。
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多源数据进行合理控制和利用,而信息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在分离得到的观测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组合,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每个传感器。
这不仅利用了多个传感器的协同运作,还综合处理了其他信息源的数据,提高了整个传感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监测紫外线、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汗液甚至血糖和血氧,可穿戴设备确实希望帮助用户进行预防和急救。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认证,才可以被消费者广泛使用。
接受吧,否则可穿戴设备仍然无法摆脱“高级玩具”的定位。
编者点评:提升风格的利器,可穿戴传感器发展趋势第八个关键词:小米手环年度回顾:7月22日,小米年度发布会上,除了小米首款4G手机小米手机4,小米还发布了小米首款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售价79元。
小米手环是小米首款可穿戴设备。
它采用铝合金表面,采用激光微穿孔,有多种颜色和材质可供选择。
小米手环配备低功耗蓝牙芯片和加速度传感器,可拥有长达30天的待机时间。
此外,它还支持IP67防水防尘,这意味着日常生活甚至洗澡都不需要摘下它。
小米手环的主要功能包括查看运动量、监测睡眠质量、智能闹钟唤醒等。
您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查看运动量,监测步行、跑步的效果,并通过云端识别更多体育赛事。
小米手环可以自动判断是否进入睡眠状态,分别记录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并汇总睡眠时间,帮助用户监测睡眠质量。
除了运动、睡眠、智能闹钟等功能外,小米手环还可以与小米手机互操作。
小米手环可以作为用户ID,支持手机无密码解锁。
基于MIUI云服务,未来还将不断实现更多的小米手环功能。
小米的进入似乎给不温不火的智能手环市场带来了一些鲶鱼效应。
小米手环发布三天后,一些厂商就已经开始降价了。
攻壳机动队科技公布了其最新款智能手环Bong II的售价——99元。
小米手环的“破坏王”很大程度上迫使像Bong这样的一些公司使用“小米模式”来攻击小米。
编者点评:小米手环拉开了可穿戴价格战的序幕,是一把“价格屠刀”。
关键词9:自动识别年审:自动识别技术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与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计算机进行处理系统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技术。
这项技术在物联网中非常重要。
如今,它经常出现在可穿戴分析文章中。
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媒体新人,都纷纷议论纷纷。
他们说可穿戴设备的本质应该是“自动识别”,否则他们就是愚蠢的。
自动识别睡眠状态在Misfit Shine尝到甜头后,这项新技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产品采用。
Fitbit 做得很好,而 Jawbone 似乎在不同类型的运动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国内也有先行者,比如bong和小米推出的智能手环,就以此为卖点,表现也不错。
我们相信明年80%以上的腕式可穿戴设备将具备自动识别和自动传感功能。
不然的话,就直接睡吧。
编者点评:自动识别有助于提高算法准确性。
关键词10:虚拟现实年度回顾:虚拟现实的体验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这项技术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与两年前 Oculus Rift 在 E3 展会上的惊艳亮相相比,今年虚拟显示设备似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今年3月Oculus被Facebook收购后,拥有头戴式显示设备开发经验的索尼也正式宣布推出一款适配PS4的虚拟现实设备——Project Morpheus。
无论是Oculus Rift DK2还是萌神,在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沉浸式游戏体验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我们距离无法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还有多远。
但现在我们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Oculus Rift DK2和萌神的消费者版将于明年推出,预计售价在100元左右。
2016年,在饱受质疑的同时,智能眼镜终于准备放手,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头戴式显示设备的发展一直在放缓,但在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三星Gear VR等专门为手机打造的轻量级虚拟现实产品。
真实装备出现。
编者点评:虚拟现实设备的量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智能穿戴行业的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