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IT厂商能否在穿戴式可穿戴设备上下大赌注,将其打造成大众化的产品?

时间:2024-05-22 11:22:28 科技赋能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最新热点,可穿戴设备今年以来持续受到各界关注。

苹果、谷歌、三星等全球知名IT厂商纷纷公布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计划。

近期,英特尔、国科电子等IT厂商纷纷举办可穿戴设备开发者大赛,希望加快打造可穿戴设备“生态系统”,弥补目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应用软件不足的“短板”。

专家表示,可穿戴设备是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发展的一大方向,但目前各大厂商普遍面临硬件同质化、应用软件匮乏的困境。

因此,尽快完善行业“生态系统”成为突围的首要关键。

全球 IT 行业正在大力押注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最新热点,可穿戴设备今年以来持续受到各界关注。

苹果、谷歌、三星等全球知名IT厂商纷纷公布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计划。

近日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可穿戴设备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耀眼明星。

面对可穿戴设备的商机,国内厂商也不甘落后。

今年6月,国科电子发布了国内首款智能手表,拉开了国产智能手表上市的序幕。

随后,多款智能穿戴产品涌入市场,一时间“花儿越开越迷人”。

国科电子CEO顾晓斌日前透露,截至年底,国科智能手表订单已达30万元,今年还将推出五六款其他智能穿戴产品。

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兴通讯也展出了智能手表产品,并表示将于今年第一季度正式推出;华为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计划于今年2月推出华为可穿戴设备。

随着华为、中兴等行业巨头的进入,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将会加剧。

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销量将达到1万台,2018年将快速增长至1万台。

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规模为20.3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到0.4。

这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的巨大市场。

国科电子首席营销官李涛近日表示,随着全球顶级IT公司纷纷公布可穿戴设备计划,智能穿戴时代即将到来,预计行业将迎来真正的井喷期今年。

可穿戴设备会变得毫无用处吗?尽管在厂商的推动下,市场上不断推出各种可穿戴设备,但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

在大家看来,现在智能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相比并没有颠覆性,因此一直被消费者所忽视。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院所长孔华伟曾尝试过一款国产智能手表,但两天后并没有使用。

一是难看,二是待机时间太短。

在他看来,智能手表需要与智能手机有所不同。

虽然国内不少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可穿戴设备,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现有的一些可穿戴设备功能过于单一,扩展性不够,难以打动消费者;另外,硬件需要软件的质量严重,而作为最能体验产品创新的软件,现在却面临着应用不足的制约。

以智能手表为例。

市场上现有智能手表产品的功能其实已经在智能手机上具备了。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不禁要问:请给我一个佩戴智能手表的理由,智能手表只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

微软全球高级副总裁张亚勤近日指出,可穿戴设备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未来五年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大产业。

现有的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仍然基于技术概念。

未来只有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才能成为更好的大众化产品。

  行业需要尽快完善“生态系统”。

对于可穿戴设备制造商来说,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应用软件支持,缺乏创造力。

据李涛介绍,目前三星、索尼的智能手表应用数量不足10万个。

由于缺乏完整的“生态系统”支持,现有的可穿戴设备吸引消费者的能力大大降低。

“智能手机诞生之初,抄袭了PC应用,七年内并未流行起来。

2001年,苹果公司用人性化的应用引导了智能手机的繁荣。

”李涛表示,智能手表无法复制手机的应用,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通过功能应用的丰富,给世界一个使用智能手表的理由,是智能手表普及的重要一步。

天天动听CEO黄小杰认为,要发展可穿戴设备,首先需要在交互体验方面有颠覆性的应用,其次需要尽快完善“生态系统”,还需要在价格上更加实惠。

为了打造智能手表的“生态系统”,国科电子近日在上海举办首届国内智能穿戴设备开发者大赛,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国科智能手表软件开发工具包,让开发者使用开放的编程接口开发适合国科智能手表的应用。

“面对百亿规模的智能手表市场,国科电子希望与开发者共同拓展智能手表生态圈。

”国科电子CEO顾晓斌表示,智能手表正处于蓝海市场,抢先进入这一领域非常重要。

第三方开发商也更容易获得市场机会。

除了国科电子之外,全球计算机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也于近期发起了全球“可穿戴创意挑战赛”。

英特尔还指出,可穿戴设备必须具备三大特性:紧密连接、可定制的生态系统以及协作工作的可能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消费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