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BAT加速布局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陷入盈利“困境”

时间:2024-05-22 10:57:49 科技赋能

看病、挂号无需排队付费,无需反复担心医保等问题。

公民也许可以立即享受这种便利。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互联网企业对移动医疗的布局明显加快。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渴望“接管”移动医疗这一巨大市场。

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最新预测,到2020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即1000亿元人民币。

到今年,这一指标有望突破1亿美元。

相关人士表示,互联网巨头正在药品销售、硬件制造、医疗服务等领域争夺地盘。

移动便民医疗服务、远程诊疗平台、可穿戴智能设备等领域越来越受到资本的关注。

然而,移动医疗看似“美好”,却暴露出“只赚钱不赚钱”、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困境。

还存在市场风险、诊疗风险、监管风险等诸多障碍。

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仍需进一步探索。

  登记医保检查清单一机完成。

本月初,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宣布与东软集团、支付宝钱包合作,正式加入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并在全国首次推出“未来医院”功能。

支付住院费用,支持用户预付费。

押金缴纳、住院续保、住院名单查询操作。

事实上,广州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抢占移动便民医疗的主阵地。

近日,微信团队携手广州市卫生局,正式上线“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服务号。

通过“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您可以在广州51家医院享受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微信支付等全流程服务。

服务。

去年6月30日,微信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达成合作协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医保微信实时结算的医疗机构。

同年11月25日,“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市民只需添加微信公众号或下载手机APP,填写健康卡、身份证等信息并与就诊卡捆绑,即可快速预约定点医院。

指定科室号码并选择就诊时间。

还提供部分专家号码的预约挂号,大大节省了患者的就医时间。

此外,“广州健康通”还提供医疗缴费、健康档案查询等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查询药费、检查费等,并通过客户端直接支付。

随着腾讯移动医疗布局的扩大,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通过支付宝平台推出“未来医院”计划,与腾讯竞争。

以广州华侨医院为例,用户只需在支付宝钱包中添加“广州华侨医院”服务窗口并绑定个人身份证号码,即可实现预约挂号、快捷缴费、查看检查报告、快速取药、 ETC。

此外,“广州华侨医院”服务窗口还提供“就医档案”功能,用户可以查询所有挂号记录、就医信息、缴费信息以及检验检查报告等。

据悉,医保用户使用支付宝钱包就医时,系统可通过广州市医保门诊协调缴费部实时结算各项费用。

用户只需在支付宝钱包中支付自付费用,真正实现移动医保实时报销。

全国“未来医院”数量已达37家,预计今年将推出不止一家“未来医院”。

  我们都知道,三大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频频布局健康医疗行业。

不过,与腾讯、阿里巴巴逐步开发移动便捷医疗平台不同,百度主要主攻智慧健康。

从大数据平台和可穿戴智能设备入手。

去年,百度推出Dulife智能设备平台,并与多家硬件厂商合作,推出健康手环、智能血压计、智能体脂仪、智能怀孕手表等多款移动健康设备。

可穿戴健康设备收集用户的各种健康数据并将所有数据存储在云端。

通过百度大数据平台智能采集和分析后,将专业的健康数据反馈给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2020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发起、百度牵头的“北京健康云”平台发布。

这是百度布局的整合上游智能医疗设备商和下游远程医疗服务商的云数据平台。

用户通过佩戴智能血压计、心电仪、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身体数据,数据将即时传输至“北京健康云”云平台。

下游远程医疗服务商,如医院、健康咨询机构、减肥机构、健身机构等,通过云端传输的监测数据来分析和诊断用户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

无独有偶,京东2017年发布的“智慧云”产品中也包含类似的“云健康”平台。

据官网介绍,硬件设备提供商可以通过“健康云”平台接入传感设备,为用户提供身体指标数据,并存储在京东“健康云”中。

京东“健康云”利用各种智能硬件设备,不仅记录用户的各种健康数据,生成个人健康档案,还可以基于用户数据,借助专业健康提供个性化医疗、运动健身等服务。

服务供应商。

据了解,京东健康云目前已与康诺云、拉丁、咕咚运动、体记忆、糖护科技等数十家健康可穿戴设备厂商在运动、睡眠、血压、血糖、身体成分、心率、位置服务等多领域合作。

困境:移动医疗的盈利之路还很长。

“移动医疗”这个看似热闹的概念也引起了资本的关注。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先是去年8月,春雨医生宣布获得1万美元C轮融资,震惊投资市场;9月,丁香园又获得腾讯1万美元巨额融资。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也显示,到今年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显然,没有人愿意放过这个大金矿。

然而,互联网巨头到处砸钱后,如何收回利润仍然是困扰投资者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大多数移动医疗App仍处于“圈人”阶段,从“圈人”到“圈钱”的转型之路还很漫长。

目前流行的移动医疗应用大多靠卖广告和数据赚钱,没有持久的增长动力。

而且现在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很难长期留住客户。

很多软件公司都寻求与硬件厂商合作,通过销售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来赚钱,这已经成为最简单、最直接的赚钱方式。

记者了解到,用户可以通过APP向专业医生传输信息,专业医生将提供远程诊疗。

例如,“春雨医生”实行在线用户付费系统,向用户收取会员费。

不过,春雨医生CEO张锐曾对媒体表示,目前的收入几乎全部都给了医生。

虽然也有一些零星的商机,但尚未被发现。

成熟的商业模式。

一位医疗行业人士指出,国外的一些移动医疗盈利模式在中国推行时常常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美国远程医疗的商业模式植根于美国大多数医生的情况自由练习。

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正。

  关注受诸多制约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国内移动医疗市场空间较为诱人。

除了3.3亿高血压患者外,国内还有1.14亿糖尿病患者,慢性病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不仅如此,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

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9.5%,这一指标今年将达到16.2%。

这些慢性疾病或老龄化群体都需要通过移动医疗设备监测生理指标。

据第三方机构iiMedia Research测算,今年刚性需求产生的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亿元,年底将突破1亿元。

互联网巨头们都觊觎这个热门话题,但除了盈利模式不明确之外,市场信用、监管风险、诊疗风险等障碍仍然制约着移动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有分析称,首先,移动医疗产品市场良莠不齐,存在政策和监管风险。

目前,市场上很多移动医疗APP都专注于由专业医生为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

但由于患者只是通过软件向医生提供病情信息,既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查,也没有医生面对面的诊断,存在误诊的可能。

大幅度增加。

而且,如果患者因网上问诊引发医疗纠纷,维权难度也会加大。

北京大学创新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健曾表示,“移动医疗必须建立在医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中国不仅没有医生信用评级体系,甚至还没有完全建立公民信用评级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布的医疗APP应用是否值得信赖? “此外,在我国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中,移动医疗产品对传统医疗机构的吸引力并不大,要说服公立医院加入支付宝或者腾讯或者春雨医生的系统,难度很大。

”专家指出,大公立医院拥有医疗设备和医生资源优势,线下服务量大,实际上供大于求,而且不太愿意与移动医疗产品合作开发患者资源。

,对于远程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并不高,毕竟在生命健康领域,患者往往更喜欢去大医院进行亲自诊断,而很多老年人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移动软件。

同时,在具体操作上,电子病历能否跨医院开放、医生在线诊疗是否违反非法行医界限、移动医疗造成的误诊以及如何界定和处理等法律问题医患纠纷仍需相关政策和监管部门解决。

清除。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如何打通与医保相符的支付渠道、保护患者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也是移动医疗产品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移动医疗产品仍处于外围探索阶段,尚未渗透到医院治疗流程的中后期。

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