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阳在“中国可穿戴与创新峰会”演讲中提出了可穿戴设备新的价值主张:“价值改变”距离”。
本次峰会恰逢中国乃至全球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创新高峰。
除华为外,还有来自百度、微软、Jawbone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众多嘉宾到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邵阳表示:“只有不断创新、创造巨大价值,才能不断缩短设备与人体的距离,让可穿戴设备变得更加普及。
”邵阳的讲话体现了华为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积极思考和战略布局。
领域的决心。
以下是邵阳演讲的部分内容摘录,与大家分享。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设备从大型到小型,从固定式到移动式,离人体越来越近。
“人机融合”未来将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
邵阳认为,目前阻碍可穿戴设备价值实现的三大因素。
首先,现阶段可穿戴技术本身还存在很多不足。
现有设备普遍功能少、体验差、缺乏协调性,用户感知普遍较差。
第二,可穿戴设备是一个大产业,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与产业合作,以消费者为核心创造价值。
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第三方价值链没有实现有效协作,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支撑价值表达。
第三,现阶段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但质量参差不齐。
很多产品打着智能穿戴的噱头,以简单的功能、不专业的服务指导、超低的价格扰乱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邵阳表示,华为将通过持续的前瞻性研发投入带来的革命性创新,围绕时尚性、功能性、社交性全面提升可穿戴设备的价值。
我们看到,近两年华为陆续推出了Talkband B1、N1和B2、华为Watch等可穿戴设备,确实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其中,TalkBandB1实现了极高的用户粘性,用户使用率高达87%,远超行业同类设备65%的用户使用率。
那么,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是什么?如何挖掘和发挥可穿戴设备的价值?邵阳表示,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主要从近和远三个维度来考虑。
一是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增强环境感知,三是增强用户体验。
首先是提高生活质量,如运动评估、健康检测、疾病预警等。
通过人体功能体征的数字化,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包括运动健康、健康追踪和医疗健康。
例如,通过人体功能特征的数字化,我们可以评估运动效果,有效指导人们的运动。
不断检测和分析人体数据,确定人体健康程序并及时给出建议。
可按需实时检测分析疾病,并及时预警。
二是增强环境感知,实现人体周围环境的数字化。
随着可穿戴设备发现和捕获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它们可以随时捕获和处理有关我们周围环境的信息,从而增强物理世界的数字化。
例如,可穿戴式摄像头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可穿戴式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等。
最后一步是增强体验,增强人们与世界的互动体验。
可穿戴设备将增强人体器官与外界交互的能力,使人们能够控制数字世界,比如手势控制、眼球控制、脑电波控制等。
据邵阳介绍,华为目前能够为用户提供通过“设备+平台+社区”的方式提供健康解决方案。
同时,华为正在打造运动、健康、健身、饮食、社交等平台。
平台系统内置数千种典型应用场景和使用习惯,为用户提供适合自己的锻炼模式,实现用户的个性。
开展化学运动评估指导、健康监测等工作。
有趣的是,邵阳认为可穿戴设备仍然需要革命性的创新。
“可穿戴设备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要普及,就需要改变人们的习惯,这本身就不容易。
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才能改变人们的习惯。
”邵阳表示:“因此,可穿戴设备不是现有设备的延续,而是需要革命性的创新。
”邵阳认为,在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挖掘和产业协同方面,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小型化、服务化、自然化为可穿戴设备创造用户价值。
数字化就是通过更多不同类型的高精度传感器对人体进行数字化管理,快速捕捉人和周围环境的信息。
小型化意味着电池和传感器变得更小,整体设备注重柔软性。
服务化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建议,可以极大提升可穿戴设备的价值,这涉及到产业合作。
自然化意味着未来的交互会遇到不同的形式和场景,需要不同的交互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VR+AR技术控制、手势控制、眼球控制、全息技术等突破现有的交互方式(如触摸等),引领交互的未来。
“依托创新实验室,华为在环境感知、增强控制、大数据深度学习分析等方面积累了许多业界领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提高人类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对数字世界的控制。
”邵阳说道。
演讲最后,邵阳表示:“未来十年将是可穿戴设备的黄金十年,也是改变和重塑人类生活质量的十年。
作为行业的领导者,依靠前瞻——展望发展理念和超级企业实力,华为将以开放的态度与业界合作,持续创新,共同重塑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