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曲面屏Edge系列的触摸屏驱动芯片,到魅族手机的加速陀螺仪惯性MEMS,再到新推出的LG G4手机搭载的光学测距传感器手机摄像头,这些均由消费电子和手机市场最大的MEMS产品和传感器制造商意法半导体(以下简称“ST”)生产。
在刚刚过去的上海世界移动大会(MWCS)上,ST展示了MEMS领域各类传感器的应用产品,包括运动、触摸、环境、接近、飞行时间等。
涉及消费电子、汽车和工业应用。
这些展品一半以上已投入商业使用。
已经走在手机传感器和消费类传感器市场前列的ST,下一步的发展有何计划?这家公司如何看待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市场? ST大中华区及南亚区模拟、MEMS和传感器产品部市场总监吴卫东在MWCS期间接受笔者采访时分享了他的观点。
图:MWCS上使用ST展出的光学测距传感器的手机,包括LG G4、OPPO R7+、魅族MX5、华硕ZEKL等。
ST MEMS传感器累计出货量已超过90亿颗。
从最早大家熟悉的任天堂Wii游戏机(加速度传感器)到iPhone(横竖屏切换、陀螺仪等),ST真正将MEMS传感器从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转变为消费产品领域。
据IHS iSuppli数据报告显示,ST在MEMS领域的年营收达到7.77亿美元,占据消费电子MEMS产品15%的市场份额,在亚洲市场(不包括日本和韩国,包括大洋洲和东南亚)排名第一。
澳大利亚市场)中国本土客户占50%。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吴卫东看来,ST相对于其他厂商的优势在于:首先,ST是传感器产品种类最多的公司。
吴卫东认为,最终,多类别的传感器将应用于许多应用中。
“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所谓的传感器数据融合。
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多类别的传感器,我们融合不同传感器的能力就会更强。
”其次,ST MEMS传感器出货量巨大。
据报道,截至今年第一季度,ST在全球累计销售了90亿个传感器。
ST的产能足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其相对于同行的优势之一。
而且ST拥有非常完善的开发平台。
“我们提供基于我们的MCU、多传感器和低功耗蓝牙的系统平台。
在客户前期需要开发相关产品时,可以对基于硬件和软件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际探索。
这套方案开发工具我们目前已经在全球出货了数十万台,以这样的渗透率或者说这个平台的完善程度,ST应该是唯一一家能够拓展传感器品类并大力布局物联网的公司。
来势汹汹的物联网时代,ST正在努力让传感器无处不在,将物理世界转变为数字世界,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加科技化的智能生活。
除了我们展出的现有消费产品中使用的MEMS传感器,包括环境传感器和MEMS麦克风之外,我们还有目前正在产品规划中开发的气体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
等等。
归根结底,就是利用传感器来收集物理世界的所有信息。
通过传感器,从物理世界转换到数字世界,然后在数字世界中进行思考、计算并给出反馈。
”吴卫东介绍。
他表示,ST将继续扩展现有可用于物联网的传感器,但在物联网中使用这些传感器需要在功耗、尺寸和精度方面进行改进。
同时, ST还在制造更多的传感器,以便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此外,ST还在开发一些新技术,因为有些信息无法通过现有的半导体技术来收集。
“例如,一些液体传感器可以直接检测品牌和年份。
酒。
除了传感器本身之外,当然还有后台数据来支持。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从实际场景来看,这对于普通个人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物联网世界的一部分,从个人感知到数字事物的转变。
“吴卫东认为,物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传感器和物联网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传感器要发展,必须把物联网的整个生态链和商业模式打通。
”进一步完善,可能需要五年或十年的时间。
图片:ST的传感器已经应用于许多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环、虚拟现实设备等)。
可穿戴设备并不是那么简单,它们只是来得太快了。
在与IEEE高级会员袁宇博士的交流中一致认为,“三分钟热”现象现在在可穿戴设备用户中很常见,在吴卫东看来,“可穿戴设备是一个复杂的项目。
我们只是觉得它看起来很简单,这让人们对可穿戴设备产生了怀疑。
从事物本身的发展来看,不可能这么快,大家只是在催化而已。
”具体来说,制造商需要改进可穿戴设备的功能。
这些设备具有所谓的用户粘性——即用户确实想佩戴它们,而不仅仅是追求新奇。
他举了一个例子。
几年前,大家都认为手机屏幕太大不好,但现在发展已经变成手机屏幕小了,让人无法接受,而这个改变就是因为现在我们觉得屏幕尺寸太大了。
带来便利。
他说:“我们之所以感受到这样的便利,一定是因为里面的内容。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内容。
”如何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粘性?吴卫东表示,我们还是要从内容和服务入手。
“目前各大厂商都在提供服务,也许下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公司就是因为找到了合适的内容。
在硬件方面,一切都保持不变,无论是手表还是手环,它都没有变化。
”重要的是真正能体现什么,硬件当然要考虑到它的功耗和待机,但最需要做的是真正了解用户佩戴这些设备能得到什么,而不是什么。
起点是。
” “现在可穿戴设备是‘磨损’的,而不是用户想戴的。
”他直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赖于各种技术,而不仅仅是传感器,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