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佩戴在身上或者集成到用户衣服或配饰中的便携式设备。
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还应该具备数据采集、处理、交互等功能。
其产品形态多样,涉及复杂的上下游产业链环节。
进入今年,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
据IDC研究院预测,未来2-3年,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3~50亿美元增长至~1亿美元,终端的复合增长率未来3到5年不会低于50%。
另有机构预计,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1亿元。
预计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1亿元,达到9亿元。
笔者认为,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预期良好,与手机、电视等更为成熟的行业相比,可穿戴设备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思路和市场规划仍没有清晰的图景。
路线。
可穿戴设备作为近两年新兴的行业分支,年后迅速升温。
美国咨询机构BI Intelligence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40%的美国消费者了解或了解可穿戴设备,其余消费者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
到了2020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超过50%的消费者对健康监测和健身追踪的可穿戴设备感兴趣,40%的消费者对智能医疗设备感兴趣。
多年后,各种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
大到一些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三星,小到一些国内厂商如贝壳、智能设备等,都在推出各种可穿戴设备。
谷歌最初推出的谷歌眼镜项目由于价格、功能等原因未能成功。
随后推出的Android Wear可穿戴系统被众多厂商采用。
三星不断通过推出新产品来抢占市场,拥有较为丰富的产品线。
Apple Watch也凭借其品牌效应和更好的外观设计而销量相当不错。
除了上述科技巨头外,不少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中小型初创企业也表现不俗。
Jawbone、Fitbit、Misfit等通过融资迅速发展,推出了一些销量不错的产品。
从国内厂商来看,他们也更加重视可穿戴产品。
华为、小米紧随国外厂商的脚步,发布了多款高性价比产品。
国内一些外壳、智能设备等小众厂商也有类似产品,但市场占有率不高。
从上述情况来看,国内外的可穿戴设备基本都集中在运动、提醒、健康监测三大功能上。
从这一点来看,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各个产品的功能缺乏亮点。
因此,一些厂商开始注重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
当然,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上表中的产品大部分都是腕戴式设备,缺乏一些其他创新。
与智能手机行业早期各公司产品差异化较大相比,可穿戴设备在行业早期就已经遇到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Android Wear的出现也让很多使用Android系统开发手表的厂商面临功能一致性的问题。
除了可穿戴设备市场本身的问题外,贴身穿戴的特性也使其面临隐私、用户体验等其他问题。
从隐私角度来看,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与网络交换数据并使用云计算,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隐私问题。
这些隐私问题与账号、密码等原有的隐私有很大不同。
可穿戴设备将传输生命体征、个人生活习惯等不同于传统隐私的信息。
目前缺乏管理此类信息的明确法规。
在用户体验方面,如今的用户已经习惯使用大屏设备。
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屏幕较小可以理解,但它仍然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小屏幕并不能吸引这群用户。
此外,可穿戴设备的尺寸限制了电池寿命。
与传统手表产品长达数年的电池寿命相比,如今的可穿戴设备由于传感器众多等原因,电池寿命往往只有几天。
这也限制了用户体验。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市场上的产品集中在智能手表和手环,而这些产品中,仍然集中在消息提醒和运动设备上。
健康。
产品之间差异不大,没有显着特征或独特功能。
很多可穿戴设备必须连接手机才能使用,而且现在很多手机也带有可穿戴设备使用的运动传感器。
因此,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忠诚度和粘性不高。
不过,虽然可穿戴设备还存在各种问题,但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个性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未来几年,随着产品的更新,市场将持续增长。
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