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可穿戴设备。
近期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不仅开始吸引各大半导体厂商积极参与这一战场布局,也有望引发电子产品的两极发展。
也就是说,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方向:大众化和小众化。
工研院IEK电子组经理侯俊元指出,可穿戴设备在今天已经不重要了。
事实上,早在20年前,美国国防研究机构DARPA就开始研究可穿戴设备在国防领域的应用。
五年前,欧美国家开始研发可穿戴式智能个人辅助设备,以辅助人体功能障碍。
仅在三年前,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促使新的初创公司开始投资智能手表的研发,进而赢得了众多科技先驱的青睐。
关于可穿戴设备问题,随着今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包括索尼、三星、谷歌等在内的众多大厂正式发布可穿戴设备,市场逐渐意识到现在可能是一个发展的好时机。
但事实上,技术成熟并不意味着要市场买单。
分析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极端,一是思考传统信息设备(如智能眼镜、手表等)的左派,二是与先进、先进的设备相结合的右派。
不为电影所知。
左翼厂商希望自己推出的产品未来能够像智能手机一样实现量产和普及,并带来巨大的商机。
而右边,说白了,其实就是各种不同的利基市场。
IEK的研究显示,可穿戴设备在利基市场的商机很可能高于消费市场,形成所谓的“长尾市场”。
侯俊元认为,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是最有可能的两种标准设备类型。
原因是眼镜和手表都有显示屏,比只能检测生理数据的可穿戴或可穿戴设备更有优势,并且有足够的输出和输入组件来集成人机交互技术。
其中,智能眼镜的发展潜力最大。
虽然智能眼镜会伴随隐私问题,但普遍认为影响应该有限。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潜力巨大,足以改变整个行业乃至所有消费者的使用行为。
但这样的愿景距离现在还很遥远。
就中短期发展而言,各种利基市场更值得开发。
消费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的标准平台何时能够出现,适合可穿戴设备的人机交互技术何时能够被用户接受,厂商何时能够脱离传统思维,不再以手机配件的逻辑来思考可穿戴设备,但充分利用手机的资源,开发只有可穿戴设备才能提供的杀手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