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市场没有达到预期,智能手环的“颠覆者”还没有到来

时间:2024-05-22 10:35:58 科技赋能

在技术尚未成熟和完善的智能手环领域,“价格屠夫”来得有点早了,而能够带来革命性产品“The one”的“颠覆者”却从未出现过。

56分钟,这是小米智能手环首次售空的时间。

与小米手机每次发布时的闪电售空相比,仅推出一款的小米手环的售空时间显得有些“漫长”。

在雷军为慈善泼了一桶冰水之后,小米手环的市场反应也给小米泼了一盆冷水。

被认为是智能手环“搅局者”的小米,这次并没有惹出太大麻烦。

“小米手环想要复制小米手机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除了自身因素之外,小米手机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因为赶上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爆发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智能穿戴设备刚刚起步,市场需求非常有限”,IT评论员李山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穿戴设备这个概念已经不再陌生。

如今,谷歌正着力改进自家的Google Project Glass,而苹果的iWatch即将推出,成为科技巨头角逐的新舞台。

智能穿戴设备年出货量将突破1万台,销量较去年增长两倍。

其他投行分析师则做出了更为乐观的预测,认为三年内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

与需要巨大研发投入的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相比,结构和技术更为简单的智能手环成为不少企业试水智能穿戴设备的首选。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环品牌数量达到近百个。

记者走访北京中关村海龙、E世界等电子城发现,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销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火爆,商家也没有将智能可穿戴设备放在显眼的位置。

“现在的智能手环,看的人比买的人多,线上线下的销量也比较平均。

一些智能手环刚上市的时候,还是有人来买,但过一段时间就很难卖了。

” ”一位销售智能手环的卖家告诉记者。

消费者不愿意为智能手环买单,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智能手环技术含量较低,功能相对单一。

目前,智能手环的功能主要包括运动和睡眠监测、振动闹钟、智能定位等。

运动和睡眠监测功能依靠手环中的重力加速度传感器,通过GPS芯片实现智能定位功能。

不过这些技术早已应用在智能手机上,手机可以通过系统自带的软件和第三方APP来使用。

实现这些功能很容易,更何况智能手环还需要与手机APP配合使用。

智能手机本身是大多数人随身携带的设备,消费者确实没有理由佩戴没有更多功能的智能手环。

智能手环作为一款注重健康的设备,目前缺乏大数据平台的支持。

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环需要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相关应用。

可以提供运动健身方面的运动数据分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健身锻炼计划。

在医疗保健方面,可以基于慢性病的监测。

数据提供诊断结果和用药建议。

相比之下,目前的智能手环虽然具有运动和睡眠监测功能,但仅收集和显示用户运动和睡眠的原始数据,并不是真正的智能。

“小米手环的外观设计、设备功能、APP都没有太多新意。

除了解锁手机这个小小的创新之外,并没有给消费者更多的惊喜。

与市面上的智能手环很难区分。

“脱颖而出。

”李山博告诉记者,“小米手环首批兼容机型也非常有限,必须是支持蓝牙4.0、Android 4.4.3及以上内核的MIUI系统适配机型。

小米将把智能手环作为与自家产品捆绑的产品。

” MIUI系统,这种封闭的做法将有助于小米建立自己的智能硬件生态链,但也会影响小米手环的销量。

”小米并不是第一家推出智能手环的国产手机厂商。

OPPO和华为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环产品。

由于智能手环需要配合手机使用,所以手机厂商推出智能手环并不算“跨界”。

不过,手机厂商将智能手环定位为自家手机的配件,而非独立的智能设备。

导致每个智能手环能够适配的手机型号非常有限,而且全部以自有品牌手机为主。

这也让消费者使用起来更加困难,购买欲望降低。

外观和功能都没有出众的小米手环之所以受到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价格。

作为小米7月份“One more thing”新品发布会的压轴之作,小米手环79元的售价让人大吃一惊。

小米手机曾以“价格屠夫”的身份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并以高性价比取得成功。

此次小米以“价格屠夫”的身份进军智能手环行业。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品牌的智能手环价格普遍在-元之间,而Jawbone UP24等国外大品牌的价格则在万元以上。

消费者普遍认为Misfit Shine和Fitbit Flex性价比更高。

其他产品的售价也在-元之间。

小米手环的推出,让消费者对智能手环的高利润产生了无限遐想。

这也给国内其他智能手环厂商带来了很大压力,纷纷开始降价维持销量。

李山波认为,智能手环厂商过早打价格战,不利于行业的技术创新。

“一个行业应该在市场成熟后,通过量产来稀释成本、降低销售价格。

虽然目前智能手环的硬件成本比较低,但初期的研发和开模成本还是比较大。

由于销量有限,大多数厂商只能用高售价来覆盖成本,如果过早地进入恶性价格竞争,很多国内智能手环厂商将无法进行技术创新,转而采用ODM贴牌生产产品。

”李山波说《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