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眼镜自发布以来就广受好评,就连曾经乐观的媒体也开始批评它。
前段时间,美国主流媒体BI在对年度科技行业最大的失败案例进行盘点后,谷歌眼镜显然榜上有名。
谷歌眼镜确实遇到了困难。
谷歌在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和伦敦的实体店已被关闭。
Twitter 也停止了对 Google Eyes 的支持。
就连“谷歌眼镜之父”巴巴克·帕维本人也辞职转投亚马逊。
用户不购买的原因,一是因为美元价格太贵,二是因为用户认为Google Glass会侵犯他们的隐私并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谷歌眼镜还面临实际应用价值低、导致用户患病的问题。
“网瘾”等负面传闻。
谷歌面临的困难并没有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入这一领域。
目前,有消息称日本索尼集团也在开发智能眼镜设备。
这款个人眼镜形状的终端设备配备了微型 OLED 显示屏。
索尼智能眼镜的设计原理与谷歌眼镜非常相似,但仅针对运动行业和商业应用。
据悉,该设备预计将在1月份的CES展会上展示,并有望于明年进入量产。
包括眼镜、手表、手套等在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一直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有媒体预测,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智能设备出货量预计达1万台;而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上海)可穿戴产业链合作论坛”上,上海市科委相关人士也表示,可穿戴设备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受欢迎的设备。
作为最受欢迎的终端之一,它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
2018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可穿戴设备一旦达到规模,将带动传感器、材料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市场上最受期待的智能穿戴设备是Apple Watch。
有传言称苹果将于明年3月至6月发布这款产品。
Apple Watch定位为苹果iPhone的周边产品。
虽然不能独立工作,但功能丰富,比如接打电话、语音回复短信、连接汽车、接收天气和航班信息、地图导航、音乐播放等; Apple Watch还支持无线充电,可以记录用户的身体状况、心率等健康数据。
据悉,Apple Watch拥有普通、运动、定制三个系列,有银色、金色、红色、绿色等颜色可供选择。
不仅苹果、谷歌、索尼在尝试智能穿戴设备,其他品牌也推出了相关产品,比如摩托罗拉的智能手表,包括2019年10月19日发布的MOTOACTV和2018年3月18日发布的MOTO;微软研究院推出可穿戴多点触控投影仪; Tacit Project 手套可以让佩戴者避开障碍物;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发明的“第六感”; Replay首款具有社交功能的牛仔裤;小米推出的智能手环等。
智能可穿戴设备无疑仍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蓝海,但其工艺设计问题和成本问题却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明年Apple Watch的发布,可能会刺激各种终端用途可穿戴设备产品的需求。
它正在迅速崛起,让这个巨大的市场得以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