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业内资深分析师曾认为,2020年将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爆发年,增长趋势势不可挡。
然而,今年年初,虽然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但大多并不乐观。
乐观下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不看好可穿戴设备呢?为什么可穿戴设备不那么受欢迎?我们先来说说原因。
近日,小米的雷军表示,他已经尝试过谷歌眼镜。
同时他表示,可穿戴设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合作。
要解决的问题相当复杂。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电池的功耗。
如果需要频繁充电的话会很烦人。
智能手表最大的问题就是电池。
如果手表只能使用几个小时,那就很烦人了。
另外,如何让芯片尺寸足够小,让戴在手表上更舒服。
雷军认为,如今可穿戴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尚未成熟,即功耗较低的芯片。
这些芯片非常小,很难集成到手表中。
真正大规模商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确实,可穿戴设备的尺寸是一个大问题,但电池续航问题更为严重。
目前,几乎所有可穿戴眼镜和手表,包括Google Glass,都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机械表和石英表的续航能力非常高,不需要长时间充电,方便性自然是不同的。
不过,除了硬件问题外,市场接受程度也不同。
目前,智能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
当然,也有一些产品如智能鞋、智能袜等,但大部分都只是概念,短时间内很难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些可穿戴设备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们大多无法单独存在,需要依靠手机等终端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和丰富的功能。
也就是说,它们基本上是作为配套辅助装置而存在的。
事实上,它们与键盘、鼠标、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它们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特定硬件呈现更丰富的感官效果,但这还不够。
方便,但没有良好的独立性。
因此,可穿戴设备要想彻底摆脱智能手机配件的影子,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当然,这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开发。
产品的电池续航时间和便携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最终被消费者接受。
主流可穿戴设备的缺点。
我们来谈谈目前市场上几款主流可穿戴设备的问题和特点。
第一个是谷歌眼镜。
作为市场上最受欢迎、宣传最广泛的可穿戴设备,Google Glass 开创了智能眼镜民用化的先河。
当然,谷歌眼镜也有很多缺点,其中之一就是生产难度太大!之所以难以生产,是因为从产品发布到现在,正式版还没有上市。
开发者版本只是小范围的试用体验版本。
虽然出现了二代,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对它的评价也还是一样。
好坏参半。
谷歌眼镜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
虽然很有趣,但实用性一般,消费者不会像智能手机那样对它产生情感上的依恋。
另外,之前提到的续航也是它最大的短板。
谷歌眼镜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进普通消费者手中?看来还得等到它彻底摆脱“手机伴侣”的称号了!三星Galaxy Gear系列给三星带来了沉重的广告和推广负担,但Galaxy Gear的表现却并不如预期。
除此之外,三星还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可穿戴设备,而且都是手表的形式。
虽然三星该系列产品的销量呈现上升趋势,但业界并不看好。
人们普遍认为,现在的促销是一种吃螃蟹的行为。
三星此举只是为了抢占市场,培养用户惯性。
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
当然,Galaxy Gear系列仍然无法摆脱电池寿命和功能有限的限制。
没有突破就没有市场。
但对于三星来说,这只是一个赌注。
未来肯定是可穿戴设备的世界,他们会尝试各种解决方案。
尝试成为第一个占领该区域的人。
有些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几乎所有品牌都突然开始做智能手表呢?索尼作为传统数码品牌也不例外。
他们的SmartWatch系列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第二代产品增加了NFC等功能,提高了电池寿命,增强了整体体验。
但遗憾的是功能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即使是最有前途的NFC,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也许SmartWatch已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它离我们太遥远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事实上,除了可穿戴设备本身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因素,那就是质量较好的可穿戴设备的售价通常较高,甚至超过高端智能手机的价格。
它远远超出了主流需求,而且它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智能手机替代品。
未来我们肯定需要的是可穿戴设备,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更实惠、更高品质:智能手机的普及一定是硬件技术达到一定积累后的改变。
当然,这导致了价格的下降,不再是高端奢侈品。
毕竟,最普通的消费者才是支撑大众品牌的基础。
高端形象虽然可以凸显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文化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但只有被大众接受才能创造市场。
显然更便宜的产品会起作用。
或许今年,我们就会看到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屠夫”。
二、出色的续航能力:电池续航能持续多久?当一天续航的智能手机出现时,几乎所有人都咒骂它们,但现在似乎每个人都已经习惯了。
毕竟符合大家的日常生活。
白天使用,晚上回家充电。
外出时可以携带移动电源和充电器。
现在电池寿命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一般2天左右。
不过,可穿戴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产品的电池续航时间还不到24小时。
如果经常使用,几个小时后就需要充电。
显然这与可穿戴设备的附带属性不符。
第三,成为身体的延伸: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是作为人本身的配饰出现,比如手表、戒指、眼镜、衣服、鞋帽等,既然属于这一类,就应该首先顺应当前服装辅料的发展趋势。
简单自然,能顺应时代潮流,衬托美丽。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大多不具备这些要素,因此不太可能被消费者大众接受。
只有当设备真正成为身体的延伸并让用户自然地接受时,才算是成功。
虽然现在可穿戴设备非常流行,但还缺乏一款真正能够触达百姓、功能突出的产品。
每家公司都推出自己的产品。
一方面是抢占市场机遇。
另一方面,它也打算大胆尝试。
有梦想才有未来,只有勇敢前行才能开拓。
未来谁将在可穿戴设备行业胜出,目前尚不清楚。
我们期待真正的可穿戴时代的到来。
可穿戴设备可能会欢迎石墨烯景观,也可能会改变它。
近来,石墨烯这一老题材继续焕发“新生命”。
作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材料之一,石墨烯的每一次技术发明都为主题注入了新的思路。
活力。
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利用仅有指甲盖大小的石墨烯研制出红外图像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室温下全红外光谱的观测。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这种探测器能够集成到隐形眼镜或其他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将有望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与环境交互的新方式,这极有可能改变当前的可穿戴技术。
设备布局。
此外,据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官网消息,石墨烯锂硫电池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分析人士表示,近期石墨烯的发明创造频频与时下热门话题“挂钩”,这也是石墨烯概念股如此火爆的主要原因。
可穿戴设备正在欢迎石墨烯。
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利用石墨烯研制出了一种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红外图像传感器。
与目前常见的中红外和远红外图像传感器不同,这项新技术无需笨重的冷却装置即可运行,并首次实现了在室温下观察全红外光谱。
不仅如此,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甚至可以集成到隐形眼镜或手机中,未来有望应用于军事、安防、医学等多个领域。
与上述发明相关的论文在线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网站上。
据介绍,红外线的波长在纳米到1毫米之间。
它是一种波长比红光更长的非可见光。
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三种。
普通相机只需要一颗芯片即可捕获可见光,而红外成像技术则需要同时看到包括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在内的多种光谱的图像。
使事情变得更具挑战性的是,中红外和远红外传感器通常必须在极低的温度下运行。
这项研究由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钟朝晖(音译)和同校教授特德·诺里斯(Ted Norris)领导,以石墨烯为原料。
众所周知,石墨烯是单层碳原子,可以探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光的整个光谱。
然而,由于石墨烯的光吸收能力较差(2.3%),不足以产生足够的电信号,之前的相关研究陷入停滞。
钟朝晖教授表示,上一代石墨烯红外传感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灵敏度太差,无法满足商业设备的需求。
为了克服这个障碍,钟朝晖和他的团队改进了石墨烯产生电信号的过程。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介绍,他们在两片石墨烯片之间设置了绝缘隔离层,电流通过底层。
当光照射到石墨烯的顶层时,该装置释放电子,产生带正电的空穴。
然后在量子机制的作用下,电子穿过中间的绝缘层,到达底部的石墨烯层。
此时,上层石墨烯上留下的带正电的空穴会产生电场,影响下层石墨烯的电流。
通过测量电流的变化,可以推断出照射在上层石墨烯上的光的亮度。
上述研究人员表示,新方法将中红外和远红外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完全可以与需要冷却装置才能运行的传统红外传感器相媲美。
而且,该设备只有指甲盖大小,可以轻松集成。
如果这种探测器可以集成到隐形眼镜或其他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它将有可能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与环境互动的新方式。
同时,该技术也为红外技术在军事、安防、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
车用石墨烯锂硫电池重大突破过去的一年,关于石墨烯的研究和发明层出不穷。
此前已有相关媒体报道。
2018年12月18日,《科学网》引用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沉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程惠明课题组的论文报告,标题为《超快长循环寿命锂硫电池:基于石墨烯的三明治结构》。
一种高容量、长循环寿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新型石墨烯锂硫(Li-S)电池研发并取得重大突破。
据介绍,新型石墨烯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为Wh/Kg,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采用的石墨烯集流体的轻量化特性使得该锂硫电池组成使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目前常用的锂电池能量密度约为Wh/Kg。
也就是说,该电池的蓄电能力是目前锂电池的18倍以上,相当于比亚迪E6电动车KG电池减少了约95%,即35KG。
根据之前的各种报道,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充电时间已经得到解决。
一次充电仅需不到6分钟,其循环次数和电池寿命比现有锂电池高出一百倍。
热门车用动力电池即将投入使用。
据测算,使用该电池的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大约相当于燃油汽车的20%。
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月17日最新消息,石墨烯锂硫电池研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这种超级电池“组装方法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工艺兼容,具有进一步放大和产业化前景。
”与目前汽车使用的电池相比,其重量减轻90%以上,单次充电不超过10分钟,续航里程超过公里,每公里成本降低4/5,电池寿命超过30年。
该研究以工业生产的石墨烯为原料,通过连续工艺制备石墨烯集流体和石墨烯复合隔膜。
该组装方法也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兼容,因此具有进一步放大和产业化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已申请专利三项。
石墨烯在A股市场已经不再是新题材,但层出不穷的技术发明让这个老题材不断地想出新花样。
工信部此前发布石墨烯为前沿新材料之一。
不仅如此,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计划也不断部署一批围绕石墨烯的重大项目。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石墨烯市场规模或将达到万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