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2025年,我国退役新能源汽车电池通过分级利用可满足国家5G基站备用电源需求

时间:2024-05-20 01:00:03 科技赋能

10月29日,北京——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中华环保联合会今日联合发布《为资源续航: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

据报告团队预计,到2020年,全球乘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将面临大规模退役,总产能达GWh。

如果逐步利用退役电池,几乎可以满足全球储能的电力需求,总价值将达到1亿。

人民币,大约是当年的25倍。

《报告》还指出,中国市场上约32GWh的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将可供分级利用,足以满足全国5G通信基站的备用电源需求。

由于动力电池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发展动力电池循环经济也有望减缓关键金属进口依赖,稳定战略金属资源安全。

汽车行业退役的动力电池可能不仅是丰富的能源载体,还会造成沉重的环境负担。

《报告》进一步建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各大新能源汽车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需尽快建立动力电池%生命周期追溯,并明确统一使用退役电池。

将生产者责任组织(PRO)的建立和实施纳入企业生产评价指南的标准。

动力电池三个国家并肩而立,循环经济拥有数百亿市场。

作为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4年占据全球4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其中,中国企业累计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

来自中国的企业有3家,堪称名副其实的“世界充电宝”。

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85%以上的出货量和产能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形成东亚“三国”的市场布局。

目前,动力电池厂商第一梯队以宁德时代(中国)、松下(日本)、LG化学(韩国)等占据全球前十的企业为主。

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即将迎来第一波动力电池退役浪潮。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万辆。

研究团队按照使用期限5至8年停电20%计算退役条件。

预计2010年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达到1万吨,累计退役电量达到GWh。

一块电池含有八种矿物,初级资源依赖进口。

《报告》表明,由于每生产一块锂电池,至少需要开采8种金属矿物,动力电池属于高资源消耗产品。

预计2020-2020年全球销售的乘用车动力电池中锂、钴、镍、锰的累计含量将达到1万吨。

钴的累计使用量预计将超过1万吨,相当于全球勘探量。

明钴矿石可开采量的30%。

动力电池生产最重要的金属钴和锂都集中在其产区。

钴的主要生产国和储备国是刚果民主共和国;锂的主要生产国和储备国分别是澳大利亚和智利。

目前,我国96%的钴资源依赖进口。

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动力电池原材料生产需要钴金属98万吨,是2018年我国本土钴矿总产量的17倍。

因此,发展电力循环经济电池有望大幅降低关键金属进口依赖,对于稳定我国金属资源供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体政策趋势向好,但仍缺乏监管和标准。

10月9日国务院最新通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5%左右,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销量也将增长。

将同时得到改善。

《报告》研究团队采用常见的80%电池储能进行梯级利用计算,得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梯级利用电池电量将达到32GWh,可满足5G通信基地备用电源需求全国各地车站。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年底,中国铁塔公司已在35万个通信基站中使用了超过4.5GWh的分级动力电池。

不仅如此,中国铁塔还计划年内将70万至80万个通信基站的铅酸电池更换为锂离子电池。

可见,将退役动力电池应用于通信基站已经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随着5G的普及导致通信基站数量倍增,云计算行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更大,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郑明阳表示:“根据研究团队的测算,我国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的经济价值约为1亿元。

根据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比接近70%,这意味着届时市场上的退役电池绝大多数将来自这两家企业,因此这两家企业有理由承担生产者责任,妥善处理退役电池。

最大化他们的价值。

”工信部10月10日公布,《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11月8日。

文件提出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管理要求,体现了政府对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的认识。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组成部分。

鉴于动力电池在实现梯次利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利润压力、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电池回收率低等挑战,《报告》建议:政府应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电池行业循环经济;汽车生产、电池制造等行业组织应建立国际通行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标准;政府和行业还需要支持产业发展,尽快实现与生产环节规模相对应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