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浅析我国智能眼镜的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

时间:2024-05-22 15:31:16 科技赋能

OFwee可穿戴设备网讯: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你开车上路不再需要翻看导航仪了。

只要你轻声说出目的地,清晰的导航地图就会“刷卡”地出现在你的眼前;游览名胜古迹时,还可以“穿越时空”,亲身体验这里发生的往事;即使在地铁狭窄的空间里,你也可以像在电影院一样观看震撼的视听电影。

好莱坞电影。

其实,要实现这一点并不是天方夜谭,你只需要一副智能眼镜即可。

包括眼镜在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这个冬天越来越受欢迎。

近日,素有投资标杆之称的中国首富李嘉诚斥资1万美元入股可穿戴设备公司Misfit Wearables,成为业界热议话题。

与其说中国庞大的电子消费市场让这些行业先行者莫名兴奋,不如说智能穿戴勾勒出的未来生活图景让我们充满期待。

从电脑到手机再到智能可穿戴设备,科技的每一步进步都带来了与人更紧密的融合。

成像效果超越谷歌眼镜。

“我们和谷歌眼镜最大的区别在于图像呈现的差异,”兰斯特科技市场总监冯宝龙表示:“我们的镜片透过率达到90%左右,基本不会遮挡视线,所以成像就在消费者眼前,拥有最自然的视野;谷歌镜片的透光率约为40%至50%。

为了不遮挡视线,图像在眼睛上方,所以需要稍微抬起眼睛。

” 一是视野大小。

Google Glass 的视野为 18 度,相当于在 3 米外观看 30 英寸的图像。

兰斯特的眼镜视野为 23 度,相当于相当于在相同距离观看48英寸图像,从图像视觉稳定性参数来看,兰斯特眼镜的出瞳超过10毫米,而谷歌目前在5毫米左右,这也比诞生于2017年的谷歌稍好一些。

互联网,兰斯特有天然的光学基因。

“我们是中法合资企业。

创始人是法国光学技术专家。

“我们从2000年就开始研发智能眼镜,2017年,我们的‘光学透视技术’被美国IEEE协会评为年度全球五大创新奖之一。

”冯宝龙说。

冯宝龙坦言,相比之下,谷歌、兰斯特优缺点都很明显。

“智能眼镜的技术主要是光学。

虽然我们在光学技术上有优势,但在品牌影响力上与谷歌的差距也相当明显。

”冯宝龙强调:“我们做的不是普通的消费电子智能手机眼镜,而是增强现实智能眼镜。

所谓增强现实,就是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环境中。

例如,当我去见客户时,我不再需要亲自去那里。

只要戴上眼镜,我就会感觉到我正在与客户在同一个空间进行交流,就像面对面坐着一样。

这种技术在《特种部队》《阿凡达》等电影中都有体现。

今年是增强现实元年,未来这个行业一定会爆发。

“它已经应用于军事、教育、消防等行业,具体什么时候推出、售价多少还不得而知。

尽管智能眼镜这个概念目前并不新鲜,就连谷歌眼镜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兰斯特从2008年第一代产品问世以来,已经应用于军事、教育、消防等行业。

火海之中,他们首先会使用各种探测器来了解前方的情况。

温度、烟雾、是否有毒气、是否有障碍物等信息,一一检查这些探测器会非常麻烦。

如果通过智能眼镜将数据整合显示,那就一目了然了。

冯宝龙说道。

冯宝龙表示,应用到大众市场时,产品需要做一些改进,比如体积、重量等。

目前业界使用的眼镜看起来像潜水镜,重量高达60克。

大众市场产品必须至少有60克左右,外观要变得更小、更时尚。

记者从图片中看到了已经制成的试机。

白色的镜框搭配浅绿色的单镜片,看起来更酷更时尚。

尽管技术上一切都准备好了,冯宝龙仍然谨慎地表示:“最终什么时候推出(民用市场)还要看市场环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除了眼镜版本之外,价格和市场动作最终也将受到影响。

对于竞争对手Google推出的产品,很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的接受度和应用软件环境。

“推出智能眼镜首先要解决客户价值问题。

”冯宝龙说:“比如没有微信、微博,玩智能手机就少了很多乐趣,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理由也少了。

未来智能眼镜和手机类似,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硬件产品,而是嫁接了丰富的应用的生态链。

“未来我们会开放SDK接口,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应用,就像。

现在智能手机带动了一大批APP开发者。

”冯宝龙说。

这也是谷歌等公司普遍采用的策略,当这个环境成熟时,智能眼镜才会真正爆发。

智能眼镜的普及需要杀手级应用。

“未来的生活方式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将改变一切,而它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你所需要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你所看到的就是你需要的’。

’”冯宝龙说:“智能眼镜正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

未来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是提供大数据服务、能够连接软硬件、提供生态系统、提供客户价值的公司。

”去年谷歌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首次发布智能眼镜时,有媒体预测谷歌智能眼镜的出现将导致智能手机“退休”:“谷歌眼镜几乎涵盖了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

它操作简单,可以提供快速、实时的信息。

如果再加上眼控或手势识别,用户就不必中断手头的工作而分心控制手机或电脑。

我相信它可以成为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下一代计算机类型。

“目前总体分析认为,从电脑、手机,到智能穿戴,整个趋势就是与人越来越好地融合。

相比手机,智能眼镜与人的融合更加直接、高效。

因此,未来,智能眼镜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器官”,但智能眼镜能与人“亲近”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技术的发展,正如前诺基亚高管和塞班那样。

该基金会执行董事李·威廉姆斯表示:“真正改变生活方式的技术只有当人们愿意做出改变以适应某种类型的产品或计算平台时,智能眼镜才有这样的潜力。

”他们仍然很难真正融入我们的社会和用户的个人空间,“困难在于首先将信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与智能手机的功能没有本质区别。

为了让智能眼镜真正起飞,他们需要一款杀手级应用程序。

“谷歌眼镜发布后不久,许多分析师就发表了上述评论。

然而,智能眼镜呈现和获取信息的新方式暗示了移动计算领域的下一波创新浪潮将来自智能手机之外的何处。

”产品能否与人体融为一体? 尽管大部分智能穿戴产品仍是风雨无阻,但随着YSL前CEO Paul Driver于今年年中加盟苹果,将执掌iwatch市场的消息传出,各家公司纷纷表示:今年年初,小米高调宣布要推出智能鞋,不久前发布的儿童安全手环显然成为了下一个目标。

中国的竞争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创新科技公司。

他们可能人不多,但往往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比如我们、国科电子等;第二类是互联网公司,以小米、小米为代表;还有手机厂商,尤其是智能手表,因为贴近手机技术,是很多手机厂商争相进入的领域。

酷派、中兴等已经开始涉足。

”冯宝龙说。

“从产品上来说,由于光学技术要求的原因,真正能做智能眼镜的厂家很少;国内智能手表厂商数量估计已达到三位数。

”虽然从智能穿戴的整个流程来看,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冯宝龙表示:“这个方向绝对是对的。

智能设备的发展趋势是与人越来越融合。

电脑和手机越来越一体化。

可穿戴设备仍然只是外围设备,但可能会成为人们的一部分,并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尽管不是今天或明天。

“也许未来,一个人会有一个账户加上一个智能芯片,所有的信息都会存储在云端。

”当前许多公司正在转型为大数据公司。

他们主要关注三大类型的信息。

一是环境数据,比如谷歌地图,它让整个世界都联网;另一个是对象信息,目前正在大力发展。

发展物联网;一是人的信息,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如心跳、血压等信息,也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如生活、商业等信息。

”冯宝龙说道。

虽然这段话并没有描述我们眼前的世界,但当有人震撼地提出未来将智能芯片植入人体时,那么我们可以相信,整个互联网将被穿戴在身上。

未来它降临到你身上只是时间问题,你所需要的只是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