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解密我国第一张微信身份证!互联网身份证时代真的来了

时间:2024-05-22 10:08:25 科技赋能

文章|刷脸开机、刷脸购物、刷脸考勤、刷脸乘车、刷脸取现等“刷脸服务”近两年迅速流行起来年关将至,我国首张“刷脸身份证”正式揭晓!就在两天前,12月25日,广州南沙警方发放了全国首张网上身份证证明(简称“网证”)。

用户可以通过名为“微信认证”或“网络证书CTID”的APP注册微信小程序并验证成功后,以后在住酒店、寄快递、坐飞机等时,都可以采用“刷手机+刷脸”的方式,无需出示身份证原件。

这款“刷脸身份证”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从25日上线当天到26日下午,短短一天多时间,就有3万多人申请了“刷脸身份证”。

但目前只有广东省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申请,外地居民需亲自前往线下受理点激活。

预计这款“刷脸身份证”将于明年1月在全国推广。

这可以说是“刷脸”技术迄今为止最激进的应用之一。

今天的文章,智动智将详细讲解“刷脸身份证”的用途、含义、背后的技术提供商(剧透:除了腾讯还有其他),以及这张“刷脸身份证”诞生背后的故事。

1、如何使用“刷脸身份证”?那么这张“刷脸身份证”如何办理呢?如何使用它?首先需要下载一个名为“微信认证”的APP,或者点击“网证CTID”微信小程序,输入实体身份证上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并设置身份证认证码(类似输入密码)。

接下来是活体肖像采集过程。

人脸识别后,人脸图像将传输到后台,并与公安系统中的身份证上的图像进行比对。

如果检验合格,就会显示在您手中的APP或小程序中。

自动生成“刷脸身份证”。

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

例如,如果我现在想入住酒店,我会先用手机扫描公安局发给酒店的二维码,酒店就会收到我的“刷脸身份证”信息。

,然后酒店前台工作人员通过摄像头扫描我的脸部,证明我就是刚才“刷脸身份证”的主人。

物理身份证中,存储了一系列我们的相关信息,但“人脸ID卡”不具备存储信息的功能。

它仅具有认证功能。

扫码认证的商户/机构只能得到“匹配与否”,因此无法看到你的个人生日、户口、地址等相关信息,自然也就降低了信息被盗的风险。

2、“刷脸身份证”安全吗?对于身份证比对验证,人眼识别比对误判率可达15%,而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系统误判率仅为0.%(百万分之一),人脸、头发的正常老化而眼镜遮挡等问题都可以被人工智能系统正确识别,可以进一步保证“我就是我”。

因此,不少机场、安检、海关都陆续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

不过,虽然系统中的AI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商户/机构拥有的扫描二维码进行身份验证的人脸识别采集摄像头却多种多样,包括单目、双目、结构光、红外等。

可以支持活体主体。

检测发现,有的存在被照片或动态图片“骗”的危险。

目前,广东省居民申办“刷脸身份证”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外地居民只能线下申办。

这两种方式预计将于明年1月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网上就是刚刚推出的方式,通过使用“微信认证”APP或“网卡CTID”微信小程序进行网上认证,获得黑白“轻量化”。

版”身份证,可用于酒店、网吧、物流等身份认证环节。

离线时,您可以获得彩色“升级版”身份证。

用户登录APP或小程序办理后,需亲自前往公安指定地点,扫描二维码,设置身份证密码(8位)后即可获取刷身份证。

这种升级版的“刷脸身份证”可用于工商登记等需要更严格认证的场合。

如果以后手机丢失,用户可以重置8位身份证密码,让之前的“刷脸身份证”失效。

据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证件技术处处长郭晓波介绍,目前,“刷脸身份证”是首选的生物识别方式。

未来,除了刷脸认证、身份证密码认证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该网站将指纹、声纹等信息与证书绑定,更全面地证明“我就是我”。

3、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牵头,腾讯、阿里在首张“刷脸身份证”发放现场提供技术。

广州南沙警方、腾讯、蚂蚁金服、建设银行等十余家企业或机构也联合发起“微信警务云联盟”。

除身份认证外,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微信徽章”羊城通充值等应用。

emmm……是不是有点绕?没关系,我们来弄清楚吧。

(“刷脸身份证”首先是现场发放的。

)准确地说,这张“刷脸身份证”是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牵头,实验平台由公安部提供的。

广州市南沙区公安局,由腾讯和蚂蚁金服开发。

服务等公司提供人脸识别、在线支付等基础技术能力。

智东西立即联系腾讯内部,得知这项技术最初来自腾讯优图实验室,并利用腾讯云作为平台输出到外界。

腾讯云的外部AI技术来自于腾讯内部的AI技术团队,包括AI Lab、优图实验室、微信智灵等。

除了广州南沙的“刷脸身份证”项目,腾讯还与福建省合作公安部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安防、寻亲等项目。

蚂蚁金服将为“微信”提供金融政务云、蚂蚁云盾人脸识别、阿里巴巴生态大数据等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这一切技术的领头羊——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这是公安部直属的一个研究所。

成立于2001年,专业为我国公安部门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可以说是公安技术研究的“老大哥”。

目前拥有多名员工,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南端。

今年11月17日,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领导下,数十家企业或机构联合成立“中关村安信在线身份认证产业联盟(OIDAA)”,该联盟以“互联网+可信广东南沙“微警云联盟”是OIDAA除第一研究院之外的子联盟。

公安部,OIDAA还包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银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保财险、平安、阿里巴巴、腾讯、联想,还有更多OIDAA拥有浪潮、蚂蚁金服等80余家成员,涵盖电子政务、金融、终端设备、芯片等领域。

此外,OIDAA还成立了技术标准组和应用推广组两个工作组。

技术标准组牵头单位为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负责联盟技术标准的制定。

应用推广团队的牵头人是北京中盾安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所属),负责应用的实施和推广。

OIDAA目前拥有三大类十几种认证模式,主要推动居民身份证+人脸识别技术的落地。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此前也透露,目前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的认证数据量已达近3亿条,日均认证超过40万次以上。

每年超过 10,000 次认证。

公安部年内将完成全国居民身份认证信息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完成后,公安部将更加注重技术落地和业务应用。

4、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事实上,广州南沙警方已于今年4月推出“微信警务认证”线下申请功能。

如上所述,用户需要亲自前往。

到公安指定地点,扫描二维码,设置身份证密码(8位),刷身份验证证件即可获取“刷脸身份证”。

当时,网上申请功能仅在第一个试点——广州市养老金收据资格认证中试用,养老金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远程身份验证。

由此可见,“刷脸身份证”等居民身份证在线申请并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现的。

此前各地公安机关已陆续进行了相关探索,特别是2008年至2018年,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探索逐渐从“互联网+”走向“人工智能+”。

2018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不少地方公安机关相继推出网上“微警务”、微信便民服务系统,报送户籍信息、申领居住证。

、在线报警、咨询、帮助服务均已转移至在线微信。

目前,福州、苏州、常州等地多家公安机关已陆续开通相关微信服务号。

此后,随着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人脸识别XX”应用也开始落地,各省市开始出现居民身份证网上申请试点示范项目。

“人脸识别”技术在年内小范围爆发。

(广东江门“叶氏微警”使用人脸识别购票)除了本段开头提到的今年4月广州南沙警方推出的“微信警务认证”线下申请功能外,今年9月,今年,厦门实名身份认证网上身份证认证技术已加入系统;今年12月,广东江门市公安局还升级了“易微警”微信服务平台,在江门首次启用“刷脸身份证”购票功能。

2019年12月25日,我国首张“刷脸身份证”在广州南沙正式揭晓。

第一步将在广东省进行试点,预计明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下一步,国家将与企业共同研发物理识别载体防伪、数字安全及身份识别专用芯片、生物特征识别、身份检测评估等技术,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警察身份识别和其他应用程序。

结语:我国正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开机、刷脸购物、刷脸考勤、刷脸乘车、刷脸取款……如今“人脸识别身份证”认证甚至可以在手机上进行,这可以说是面部识别技术迄今为止最激进的应用之一。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我国的政策、法律、应用、制度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无论是政策规划中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等,还是各项政策受到政府的鼓励。

国内巨头、初创企业以及行业应用的蓬勃发展,都宣示了我国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