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pple Watch正式上市。
这款主打运动健身的智能穿戴设备自发布以来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Apple Watch的强势到来,掀起了可穿戴设备的新浪潮。
从Google Glass开始,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新时尚的代表。
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到智能贴片、健康感知服装等,谷歌、三星、小米、华为等公司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新的交互方式越来越热衷,对新技术产品的向往,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
有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亿元。
那么,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在可穿戴设备这样的新兴行业树立自己的旗帜呢?专家表示,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国外开源技术和国内OEM工厂的先进制造经验,打造自己的优质产品,并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核心技术等待突破 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专利代理人吴莉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智能可穿戴技术的主要申请人包括飞利浦电子、索尼、Fitbit、阿迪达斯、柯达、诺基亚、苹果、 Google等,专利申请数量达数百件。
“近年来,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在该领域布局专利,比如小米、华为等企业。
但我国整体专利申请较为分散,专利申请数量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
”从全球专利申请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美国是该领域企业规划专利布局时首先考虑的国家,且美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要高得多。
”吴力告诉记者,目前主流可穿戴设备的数量有所增加。
技术研发重点关注人机交互、显示技术等方面。
“未来,可穿戴产品种类将进一步丰富,设备功能也将更加齐全。
其中,运动健身监测仍将是年轻用户最关注的功能领域,其市场空间巨大,将成为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
”一个快速发展的细分市场。
”易观智库智慧研究院副院长葛瀚涛向记者介绍。
“就整个行业而言,硬件方面急需新的技术突破,比如电池续航。
现在用户对Apple Watch最常见的抱怨就是需要频繁充电。
因为可穿戴产品需要实现数据交互或者数据采集功能,就会带来功耗的急剧增加,同时也会受到外观的限制。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欣告诉本报记者,如果电池技术解决不好,将会给可穿戴设备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例如,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都采用蓝牙4.0通信方式。
虽然其数据传输可靠性较差,用户体验不佳,但仍因其功耗最低而受到各大厂商的青睐。
“为了扩展人体的功能,可穿戴设备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捕捉人体信息并进行人机交互。
然而,目前小型化且可靠的传感器类型并不多。
”杨欣表示,目前比较可靠的是可见光检测方式,比如人体心率的检测。
但对于人体血压、血糖、脑电波等数据的检测,其检测原理尚未得到主流医学界的认可。
未来中国企业如何走向,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
“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在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移动人机交互、电池寿命、环境耐受性、柔性显示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和专利布局,都需要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吴力表示,由于可穿戴设备收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涉及用户个人隐私,如何保证个人信息不泄露将是可穿戴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提升人机交互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将是各大企业努力的方向,也是竞争的热点。
”可穿戴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还不完善。
目前,我国该行业的发展中,硬件厂商较多,平台厂商较少;虽然得到了很多数据,但并不善于利用。
“这些可穿戴产品捕获了大量数据,例如用户每天行走的步数、燃烧的卡路里等,但反馈给用户的准确信息还不够。
”杨欣强调,未来将围绕健身检测和健康管理及医疗救助产业。
中国制造商应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在平台建设上下功夫。
作为一个从美国兴起的产业,智能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中国企业如何探索自身发展机遇?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建议:利用开源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谷歌等国外企业的技术已经开源,在现有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我国的科技企业应该利用开源技术的力量,首先形成产品,融合自身的创新创意。
通过上游与产业链下游的合作,我们可以利用国内OEM工厂更先进的制造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陈雪涛告诉记者,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服务需求的提振将带动整个行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