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劝说蒋介石改变既定国策而进行的。
“先和外事,再安家”。
内战时期,以抗日为目标,在西安发起“军事谏”。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领导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从内战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广播电台元旦讲话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后,还强调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家都要工作”。
从今天起难做”,并解释 1.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起“军事进谏”,劝说蒋介石改变既定的“先调内抗外”的国策,停止内政。
抗战,团结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冲突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战”的主张。
日本。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从内战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广播电台元旦讲话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然后强调国民经济建设“大家要特别努力,从今天开始做。
”运动的。
并说明了这两个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
这次经济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号召、组织、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
因此,这是一次更加全面、更加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
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切都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和人民的愿望。
3. 《五五宪法》颁布:5月5日宪法全称是《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因出版于1936年5月5日而得名。
抗日战争前夕,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团结、民主、抗日。
国民党政府被迫结束“政训”,重回“还政于民”的老调。
还采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言辞来制定这部宪法草案。
共8章148项。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专政。
虽然也规定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民主自由,但也规定可以以“法律限制”的名义剥夺这些自由。
这个宪法草案是国民党中央1932年12月开始的制宪准备活动的具体成果。
4、鲁迅逝世: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周树人,字玉山,后改为和才。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的名字《狂人日记》他所使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广泛的笔名。
他是浙江绍兴人。
著名作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5、七君子事件: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沉钧儒、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界救国联合会发出宣言并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建议全国各党派: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并立即派出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联合救国方案,建立统一抗日政权。
等待。
当时,马相波、宋庆龄、何香凝、沉君如、邹涛芬、张乃器、石亮、王藻时、李公朴、沙千里、陶行知等人当选为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