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区块链能做什么?

时间:2023-03-14 13:03:17 科技观察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必然,留给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尤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似乎还有时间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但从目前全球碳中和的进展来看,很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中国企业都需要完成碳中和10年内。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碳监测、减排、抵扣、交易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可再生能源消费、森林碳汇、碳普惠等,都出现了区块链技术。1.碳中和的目标。国内一些企业不得不“加快”碳中和的直接目标,即缓解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为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2015年《巴黎协定》,各国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不超过2℃,力争控制在1.5℃以内,并在2050年至2050年间实现全球“碳中和”2100目标是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之间的平衡。2005年以来,中国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碳中和的任务也最为艰巨。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力争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努力实现碳减排目标。”中立。”2021年,中国政府在推动碳中和进程的政策上频频发力,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批纳入国家碳中和的行业。市场,并纳入2000多个重点排放单位。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市场。但碳达峰并不意味着到2030年突然刹车,碳中和的目标也不是“到2060年“一刀切”。2020年7月,Apple宣布其全球运营排放现已实现碳中和,并计划到2030年在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碳中和。作为苹果产业链中最大的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国,这也意味着中国苹果供应商需要在产品中实现碳中和2030年之前的化肥、交通等环节,而不是碳达峰。此外,亚马逊云、IBM、谷歌、英特尔、微软等企业签署了《欧洲气候中和数据中心运营商公约》,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和100%可再生能源利用,这也对中国合作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就欧盟于2021年3月提出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而言,一旦实施,中国钢铁、水泥、化肥等产品出口商也将实现短期碳中和,以减轻出口关税压力。2、区块链技术解决绿色电力认证问题,实现碳中和。减少排放的最大途径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中国,企业消纳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四种模式,即自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购买绿色电力证书、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电站和可再生电力市场化采购。其中,自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电站投资成本高,成本回收周期长。此前,由于清洁能源发电后直接并入大电网,无法实现定向供给。2017年,政府开始发放绿电证书,鼓励企业以购买绿电证书的形式间接消费清洁能源。然而,绿电证书的认购流程并不理想。绿证认购平台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全国累计发行绿电证书3500万张,认购9.4万张,四年认购比例0.26%。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假设一个企业每年的任务是消纳1亿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就是买绿证。一些光伏项目的绿色证书每千瓦时0.6元左右,1亿千瓦时6000万元。太贵了,太贵了。我可以卖掉这6000万元作为利息,再加上一定的杠杆借到6亿元投资风电、光伏项目,这比买绿证靠谱吗?”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所需的用电量已经不减少,购买绿电证书需要额外投资,费力又不划算。开展“证”“电”相结合的绿色电力直接交易已成为大势所趋。9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复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推进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局、有关企业、专家学者深入调研,相信发展绿色电力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当天,来自17个省份的259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完成了79.35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交易。所有参与首笔绿色电力交易的市场主体均获得绿色用电证书。“不要小看这张绿色用电凭证,它利用区块链公开透明、多方共识、不可篡改等技术特性,记录绿色电力生产、传输、交易的全过程信息,并且在国内独树一帜,具有权威性。”国网区块链技术公司负责人王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借助区块链等新技术,绿色电力生产、交易、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都可以被完整记录,不能被篡改。利用区块链技术形成的绿色用电凭证,一方面可以简化国内绿色电力交易流程,促进企业积极消费绿色电力,实现绿色电力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在国际业务环节提供更可信、更准确的低碳证书3、碳汇,林业碳汇借助区块链重新进入市场除了碳排放权交易,绿色电力和绿色电力证书,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经过认证的自愿排放来抵消碳排放离子还原(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指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查,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系统登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17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以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规范为由,暂停受理CCER备案申请。但随着碳中和的推进,CCER中隐藏的森林碳汇资源亟需进入市场,发挥碳排放配额的抵消作用。根据华西证券发布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展望与林业碳汇前景解析》研究报告:“中国CCER供应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森林碳汇。2021年3月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取消了对CCER5%碳排放配额的强调限制,CCER供应有望重新被“抵消一定比例的碳排放配额”所取代。8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章魏复表示,林业和草原领域将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充分利用碳汇,落实碳排放抵消机制。某央企森林碳汇区块链项目负责人向《链新》透露,森林碳汇的CCER将于近期开放,并将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会议链上森林碳汇CCER的确定。上述负责人表示:“森林碳汇是一种负排放技术,具有生态友好性,能够真正实现碳中和。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碳资产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能够完成森林碳汇流转的全程溯源确权,可以激活森林碳汇市场的活力,带动全社会加大对林业碳汇的投入。4、消费市场的“绿色溢价”正在探索实现碳中和。除了政府的努力,个人和企业的节能减排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公众自发践行低碳,通过消费端带动生产实现低碳,通过需求端推动供给端技术创新,对碳中和也具有重要意义。给农产品贴上碳标签只是消费者的一种尝试。树勤科技首席科学家崔伟向《链新》介绍,树勤科技利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碳足迹追踪,并为农产品“天目果笋”打造了专属“碳标签”.农产品“碳标签”可以记录、计算和追溯农产品在种植、加工、包装、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统计“碳足迹”。有助于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帮助消费者选择更环保的产品,营造围绕低碳发展的新环境。绿色模型。崔炜说:“欧美国家出现了一些价格高、排放少的产品,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选择购买,就会形成绿色溢价。虽然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形式,相信未来绿色溢价会成为一种趋势,此外,崔炜还透露,蜀勤科技目前正在探索将这种区块链碳标识方式应用到工业产品和外贸商品上,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把绿色溢价的产品发往国外,崔伟“问题是国内的认证机构大多不被国际认可,所以我们正在积极联系国外的认证机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形式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来提高中国企业追踪记录数据的可信度,从而获得国际认可。”2020年,特斯拉的营收来自自营业务ling碳信用额为15.8亿美元。随着产能的扩大,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虽然目前我国只有发电行业能够进入碳排放权市场,但其他行业进入市场只是时间问题,相关企业或将享受同样的红利。此外,为企业提供碳中和的商业运营解决方案,或布局碳监测等领域,也包含一定的商业利益。机会。2020年,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独立运营商ACCIONA与西班牙初创公司ClimateBlockchainInitiative(CBI)达成协议,推动CBI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碳权ClimateTrade交易平台。100%可再生电力和存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能量的可追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