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苹果自发布Apple Watch以来,从未单独公布过销量,因此业界对Apple Watch销量一直一无所知。
不过,IDC 近期发布的可穿戴设备销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 Apple Watch 出货量约为 1 万台,环比下降 63%。
智能手表一度被誉为可穿戴设备中最有前途的产品形态。
不过,从业界寄予厚望的Apple Watch销量来看,不能说令人失望,但也与业界最初的预期有很大出入。
当然,除了苹果之外,三星、摩托罗拉等智能手表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同比增长,但从绝对出货量来看,很难看出智能手表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有多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智能手表市场不温不火,或者说始终找不到市场的突破点呢?既然业界对Apple Watch寄予厚望,我们不妨先从Apple Watch身上寻找原因。
众所周知,虽然苹果进入智能手表市场的时间并不早(至少与智能手机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三星相比),但业内人士认为,凭借iPhone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助力(比如适配率),Apple Watch应该会成为智能手表市场的引爆器。
但这不是事实。
或许苹果公司最近的调查已经揭示了真正的原因。
据苹果公司称,iPhone 用户平均每天解锁设备 80 次,其中 89% 使用 Touch ID。
按每天12个活跃小时计算,用户每小时或每10分钟需要检查一次iPhone 6至7次。
另一项调查显示,Android 手机用户每天解锁手机的次数与之前大致相同,甚至更高。
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每当解锁后,作为智能手表重要属性的计时功能就会被手机取代。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智能手表除了计时功能之外,最主要的卖点就是它的应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户每天都会频繁解锁智能手机(比如iPhone)呢?当然是应用。
这实际上再次暴露了智能手表作为独立智能设备在应用上相对于智能手机的弱点。
此外,苹果联合创始人之一沃兹尼亚克近日在悉尼举行的未来交通峰会上表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包括Apple Watch等产品,并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因为它们无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缺乏计算能力并过度依赖智能手机连接。
可见,我们的弱点并不是指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在应用数量上的差距,而是智能手表缺乏独立于手机或者手机没有的杀手级应用。
换句话说,智能手机的急需让智能手表成为了非必需品,甚至毫无用处。
除了智能手机之外,凯度消费者指数(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最近在美国和四个欧盟国家(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发布的可穿戴设备报告显示,佩戴可穿戴设备的美国消费者中,75%是健身手环和智能手表。
仅占12.2%。
在欧盟四个国家中,只有6.6%的用户选择佩戴智能手表。
作为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的领导者(其主要产品是智能手环),Fitbit首席执行官James Park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第一天起,Fitbit就知道自己应该专注于健康和健身。
这不是别的东西。
相比之下,Apple Watch 太复杂,功能太多,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困惑。
不知道业界看到此事有何感想?我们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与同为可穿戴设备的智能手环相比,智能手表的所谓功能太过多余。
也就是说,与智能手环品类专注于某一个应用相比,Apple Watch的应用对于市场和用户来说都是繁琐的。
如果我们将智能手表的上述应用与智能手机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说,智能手表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中的“三明治”。
它们夹在中间,无味,丢弃可惜。
或许正是因为智能手机的这种“三明治”效应,市场和用户更加关注其价格。
准确地说,它是无形的,放大了Apple Watch高价的弱点。
商业计算流体软件公司 Fluent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34% 的用户不购买 Apple Watch,因为价格太高。
分析机构的统计数据不无道理。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Slice Intelligence 发布的最新数据,苹果针对 Apple Watch 的降价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Apple Watch降价后,销量环比增长10%。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今年一季度Apple Watch销量不是环比暴跌吗?要知道Apple Watch降价正值美国市场去年的假日购物季。
降价和购物季的双重因素导致去年第四季度Apple Watch销量出现短期爆发式增长(据IDC调查,出货量为1万台)。
但今年第一季度销量的大幅下滑再次证明,除了价格之外,Apple Watch 与上文提到的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相比,在应用上的“三明治”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发展至今,仍然未能很好地解决其夹在智能手机和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之间所引发的应用与价格的“争议”。
“三明治”效应,以及未来如何有效化解这种效应,是智能手表爆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