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量子鹊桥”量子通信速度提升4倍沟通4次。研究团队使用吸收性量子存储器来证明这一成就。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峰、周宗全课题组提出,并登上《Nature》新一期封面。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会相互驱使发生变化,利用这一原理实现了量子通信。由于量子容易衰减,为了实现长距离的量子通信,科学家们利用量子存储器实现量子中继,将长距离分成多个短距离。就像“鹊桥”一样,量子中继可以让两个没有相遇的量子建立纠缠。然而,量子存储器很难同时实现量子量的传输和精度。经过多年研究,中科大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吸收式量子存储器,一次可以捕获并存储4对纠缠量子。结果,获得了4倍的加速纠缠分布率,两个节点之间的纠缠保真度超过80%。接下来,团队将致力于提高存储效率和纠缠光源的质量,力争实现超越光纤传输的实用量子中继器。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5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