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华为发布了折叠屏手机新品MateX2,而近日有数码博主爆料小米或将推出翻盖折叠手机。此外,三星近期发布了自家下半年的折叠旗舰产品,其中GalaxyZFlip3售价999美元,这或许意味着三星正试图放弃折叠手机的超高价位定位。这背后其实透露出厂商对于可折叠方向前景的焦虑。笔者此前曾指出,如何将可折叠手机从概念和样品带给大众,适配更多的软件玩法,提升硬件耐用度和3D视频玩法等,将决定折叠手机市场的未来。三年过去了,可折叠手机产品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但从目前来看,折叠手机究竟会如何走到这一步,厂商们还没有想清楚,未来也不容乐观。早在2018年,可折叠手机概念接受采访时,就引起了业界的热议和追捧,被认为是未来手机产品的形态和趋势。手机厂商也在争夺可折叠手机的推出权,试图抢占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然而,虽然可折叠手机的产品形态创新引人注目,但折叠形态带来的产品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首先,折叠后手机内部的电路板、电池等元器件需要适应折叠屏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柔性。在操作设备时,内部元器件需要承受大量的弯曲和非弯曲循环,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平衡堆叠的内力,避免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从前几年的产品思路来看,手机的折叠在于手机中间的铰链。通过铰链,手机可以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折叠。华为发布MateX时,将180多个零件塞进了铰链,从而实现了“折叠”形态。华为和三星都声称该产品通过了严格的耐用性测试。三星从上一代GalaxyZFlip开始就采用隐形铰链,据称其新款GalaxyZFlip35G最高可承受20万次开合。华为声称屏幕和铰链最多可折叠100,000次,这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内很可能不会超过。但尽管如此,由于折叠式设计,可折叠手机在用户体验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仍处于不成熟状态。首先,为了实现可折叠性,厂商采用了复杂的活动铰链,其中有大量的活动部件,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灰尘和水可以通过铰链的齿轮缝隙进入。iFixit此前对GalaxyZFlip进行了一次灰尘测试,iFixit将ZFlip折叠起来,放入一袋灰尘中。将手机从包中取出后,iFixit甩掉了很多灰尘,但很多灰尘都进入了手机内部,甚至导致铰链无法完全打开。也就是说,它的尼龙刷并不像您想象的那样擅长防尘。其次是铰链设计的流畅度。外媒TheVerge曾表示,华为MateX铰链在操作时似乎有一种硬朗感。华为肯定是把耐用性放在第一位的,因为铰链阻力很大,开合比较费力,所以使用起来没有那种飘逸顺滑的感觉。不过,TheVerge也表示,我们离理想的折叠屏手机还很远,但华为MateX正在加速这一切。此外,目前折叠屏的薄膜封装技术也处于不成熟阶段。去年的三星GalaxyZFold和华为MateX都使用了塑料来覆盖屏幕。结果,经过用户体验,发现折痕很明显。在华为MateX2发布后,外媒techradar在其体验文章中表示,“展开后,屏幕折痕似乎比我们在三星GalaxyFold和GalaxyZFold2上看到的折痕更宽,但一旦展开浏览内容,你可以无视它。”从目前外界的测评来看,三星Fold2的折痕比MateX2要窄一些,但依然无法解决屏幕折痕的问题。对于手机产品来说,屏幕折痕的问题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缺陷,而是相关的以产品体验为核心,对于以屏幕视觉体验为核心的手机产品,消费者对屏幕折痕的容忍度不高,对于应对日常使用带来的磨损也有顾虑。当然,高价折叠屏手机难买单目前折叠手机存在的屏幕适配问题、兼容性问题、缺乏安卓生态、定价过高等诸多问题,从本质上反映了折叠手机非常高的设计成本。问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厂商们仍然没有搞清楚用户为什么需要折叠屏手机,以及折叠屏手机有哪些独特的体验优势可以带。从目前来看,现在的折叠屏相当于安卓平板,屏幕更大。但是用户为了更大的屏幕牺牲了便携性。事实上,不少消费者反馈的问题是,目前可折叠手机折叠后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携带方便性不如直板手机。如果不方便携带,其使用场景可能类似于平板电脑。在主流全面屏手机尺寸都在6.3英寸以上的今天,7-8英寸的高价位平板实际市场需求可能并不多。Android平板电脑本身缺乏市场和软件生态系统。但也有人不得不说,三星最新的折叠手机GalaxyZFlip3展开前的尺寸只有1.9英寸,可以轻松放入口袋。但再看看这款迷你折叠屏手机,它的折叠屏只有1.1英寸,半个机身也可以当“底座”。但这样一来,无论是折叠后的操控体验,还是展开后的平板使用,都失去了大屏的体验优势。它其实更像是一款“可折叠”造型的翻盖手机。14世纪的英国,有一位名叫奥卡姆的威廉的逻辑学家。他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法则,即“非必要勿增实体”,被称为“奥卡姆剃刀法则”。他认为,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化,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化,不要浪费更多的事情做和没用的事情。“奥卡姆剃刀法则”告诉我们的是,在解决方案上,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将事情复杂化。多余的东西未必有好处,反而可能更容易增加烦恼。其实,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折叠手机的现状,无疑是符合“奥卡姆剃刀法则”的。厂商们在如何解决可折叠手机的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研究。比如左右折,上下折,里外折。华为的折叠屏手机基本都是左右折叠;三星的GalaxyFold左右折叠,GalaxyZFlip上下折叠,柔宇FlexPai2左右内折叠等等。但不管怎么折叠,其实厂商们并没有想清楚一个本质的问题——为什么要把手机做成折叠的形状?如果手机折叠展开纯粹是为了得到一个平板电脑,对于用户来说,其实用处并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也没有那么强。相反,因为折叠手机让用户担心屏幕的损耗,产品寿命的过度增加。折叠手机的创新方向:忘掉大屏,专注折叠折叠手机。仅仅为了获得更大的屏幕而让用户为它的高价买单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如今的大屏手机在视觉体验上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对屏幕尺寸的需求。如果用户需要更大的屏幕,平板电脑本身就足够了,双屏的存在也能让手机使用起来更舒服。多任务处理能力大大增强。可折叠手机被消费者认为代表了未来趋势的产品方向,但如果可玩性和稳定性不足以支撑用户的冲动消费和持续的沉浸式需求,它就不是一款耐用的手机。刚需产品。由此看来,折叠屏手机要想真正有所突破,需要围绕折叠形态,从“空间维度提升与创新”的设计思路入手,带动APP的维度提升玩法,带来真正的突破和创新玩法。因为内折、外折、对折、翻转、弯曲,其实每一种形式都带来了空间创新的可能。折叠屏带来的核心价值其实是将图像展示从二维空间升级到三维空间——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三维,这本身就是对原有形态的打击降维。例如基于AR、VR游戏等需要三维图像、三维空间设计的游戏和应用。折叠屏能否适应这一发展方向,形成创新玩法,带动杀手级应用。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应用软件,无论是社交、短视频,还是移动支付,都比较适合或者依赖直板触摸屏,目前的折叠手机并没有带来应用体验的升级。也就是说,它也可以在生产力的方向上有所突破,更好地完善软件生态和工具性玩法,将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合二为一,出差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只有在软硬件融合层面形成差异化的创新玩法,才能吸引部分用户体验尝鲜,形成新的备用机市场。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手机的性能水平主要受限于电池续航时间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水平,有限的性能也限制了手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能够展现的形式。从2D到3D,智能手机的电池续航和半导体工艺支持也需要相应升级。这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此外,折叠屏手机大规模普及的关键在于价格亲民。消费者愿意尝鲜和试错,但这种尝鲜和试错的成本过高,会形成巨大的市场障碍。但这并不容易实现。毕竟折叠屏配件的生产组装成本是摆在那里的,短时间内很难降低或降低成本。这需要时间离开一切。手机厂商的算盘很明显,就是要占据技术或品牌话语权的制高点,慢慢迭代和优化产品,与时间做朋友,静候风来。但厂商无疑需要进一步思考折叠屏的创新方向。不可否认,折叠手机是打破当前智能手??机僵局的一个很好的方向,但如果折叠屏的形态和玩法只是平板,那么这可能是手机行业试错的历史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