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pple Watch在中国正式接受预订,其ApplePay移动支付又增加了促销工具。
国内的小米手环近期也与支付宝合作,探索穿戴支付领域。
与智能手机相比,智能穿戴设备在移动支付场景下被认为更加便捷、符合支付习惯。
国内不少智能穿戴设备纷纷进军移动支付市场。
不过,就连小米也认为,可穿戴设备短期内很难超越智能手机,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力。
主攻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CEO黄汪表示,在国内市场,手环等智能可穿戴硬件的移动支付发展仍处于“从零到一”的过程。
目前,国内可穿戴智能硬件仍处于孤军奋战,仍需打造多种支付场景来增加用户粘性、扩大市场份额。
在国外市场,苹果、三星、家乐福等已经推出或计划推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支付项目,移动支付入口争夺战已经打响。
不过,穿戴式支付在国内市场仍处于测试阶段。
支付宝与小米手环的合作,被认为链接了移动支付与可穿戴设备之间的巨大市场。
据艾瑞咨询统计,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4.7亿元,移动支付连续两年保持超高增长。
预计全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突破18万亿元。
不过,小米生态链产品规划总监孙鹏对于可穿戴支付持谨慎态度。
他表示,小米手环目前仅将移动支付作为丰富手环内容的选项,穿戴支付只是副产品而非主要内容。
除了小米之外,最早具备支付功能的手环就是瑞士手环,它可以通过嵌入的卡芯片来支付公共交通等费用。
但目前国内市场各类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寻找移动支付端口的阶段,生态链市场模式还比较模糊。
支付宝此前就穿戴支付一事回应证券时报记者称,支付宝和小米手环看好自身安全支付体验与智能硬件技术的结合,但对穿戴支付的市场份额不抱期望。
在探索阶段,所有智能手机硬件都开放了支付端口。
对于小米,黄汪表示,国产可穿戴设备正在寻求与基础互联网应用的合作。
能否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取决于打造多样化的支付场景,增加用户粘性。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马涛认为,国内基于近场通信技术(NFC)的可穿戴支付尚未进入爆发阶段。
首先,国内市场的NFC支付尚未标准化。
尽管现在规范已经比较统一,但产业链结构仍然非常复杂,涉及运营商、硬件制造商、芯片制造商等,如何解决不同角色之间的利益分配冲突是一个难题;其次,NFC支付方式有硬件要求,现有配套设备的市场覆盖范围有限。
由于苹果与中国银联的合作进展尚未确定,Apple Watch移动支付在国内的应用情况仍不明朗。
但CitiResearch的报告显示,NFC支付在美国的接受也受到支付终端硬件的阻碍,覆盖率不高。
小米生态链产品总监夏永峰表示,考虑到现金支付仍是中国消费者的主要支付习惯,国内可穿戴支付市场的拓展也将面临消费习惯的影响。
预计未来三年智能手机仍将是移动支付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