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我只搞技术,对政治一窍不通,”我应该怎么办?

时间:2023-03-12 08:55:31 科技观察

前几天,朋友半夜发了几条信息:  我想通了。我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我对政治一无所知。  仔细打听,才发现原来手艺不错的自己,之前的工作做得不好,但始终想不通是什么原因。随着近期公司的人事变动,终于发现,之前的逆境完全是政治因素造成的,与技术无关。这就是为什么他感到如此情绪化。  有人这么说,我该怎么回应?从情感上来说,大概当然希望得到一些认可、同情和安慰。但是在大人的世界里,不能只有感情,所以我选择说实话:以前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不过,二十几岁的人,对政治一窍不通,也无可厚非。三十多岁,工作了这么多年,还对??政治一窍不通,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再说了,哪个公司没有政治?  幸好我的回答没有引起他的反感,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不是抗拒或反驳,而是承认和探索。认清问题,勇敢探索,也许你会发现新的世界,成就新的自己。所以,虽然我不是一个“政客”,但我还是想分享一点个人经验,希望对你也有用。  首先要明确的是,一个人的好坏是由能力的组合决定的,并不是最出众的本领就能“一颜值盖过”的。  虽然人们常把人归类为“这个是做销售的”“那个是做技术的”,但这并不代表“销售”只有炒作的本事,而“技术”一定是东洋没有不懂这个世界。除了“最突出”的专业技能,还有一些能力是所有人共有的,比如理解力、沟通力、情绪控制力、意志力等等。专业技能加上这些能力,共同成就了一个人的素质。  虽然很多职场人靠专业技能为生,但即使在评价他们的工作表现时,我们仍然能听到“沟通能力差”、“表达能力很强”、“策划能力一般”的说法,这正是从能力组合的角度看质量的反映。  因此,“技术”并不意味着“专注于技术,必须放弃其他东西”。理想情况下,任何与工作相关的技能都不应该有明显的弱点。即使你是技术型的,也要有一点表达能力,一点商业头脑,一点政治敏感度……作为技术leader,你也要明白,你的能力是各种素质相乘得到的,而不是相加得到的一起。因此,花同样的时间把技术从80分提高到85分,把沟通从10分提高到20分更好。对总分的贡献更大。可惜很多技术leader更喜欢选择前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缺点。  其次,我们要明白,很多问题不是一刀切的,不是非此即彼的,跳出来看可以自由切换。  开发的朋友都知道,Linux/Unix下的文本编辑器有Vi和Emacs两大流派,风格迥异,门槛严格。以前我们常开玩笑说,你先加入哪个阵营,就一辈子在那个阵营。想要修炼双修,那几乎是“痴人说梦”,“绝对是精神分裂症”。  不过后来亲眼看到有人可以“双修”,而且两个都能玩的很流畅,切换起来一点障碍都没有。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没什么不寻常的,只是多练习而已。  这次经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所谓“细分”,往往是一句笑话,一种站在山的一边看另一边的狭隘想象。如果练习爬山,上下自如,切换视角没有问题,可以同时欣赏两边的风景。  后来发现很多类似的“困境”都是真的。比如同时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很多人说“肯定会混淆”,一开始可能确实如此。写多了,就知道不会有丝毫的混乱了。很多时候,你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区分,意识就会自动切换。  还有开车,“开多了自动挡,就不会用手动挡,开多了手动挡,就不会用自动挡了。”一开始可能是这样,但现在我可以自由切换手动和自动变速器(所以在德国这种自动变速器稀缺的国家是没有问题的),解决办法无非就是多练习。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要知道,很多问题根本就没有这种“生理局限性”,或者说所谓的“生理局限性”是可以通过实践来突破的。  因此,一些“懂技术,不懂政治”的人担心,“政治搞多了,就会变样,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这纯属杞人忧天。了解一点政治不会改变你。“玩”好政治,不仅需要大量的实践,更需要天赋,这并不容易。再说了,就算你真的懂政治,也不用改变你的技术本性,就像Vi和Emacs真的可以双修一样。  同样,给予和接受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我知道有不少做技术的人,可能想尝试了解技术以外的东西,但是好像不太顺利,经常碰壁,最后才来结论是“我只是个技术人,别的不会”。  每次听到这种事,总会想起自己吃刺身的经历。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点,就是吃日式刺身。上班前,我从不吃生鱼片,连生肉都很少吃。但是下班认识的老板很喜欢吃日本料理,而且很大方,所以经常拉我们一起去。喜欢日式味增汤之类的,但是刺身实在是受不了,每次吃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如果我有完全的决策权,我就不用和同事们去这种聚餐了。吃了三四次,我肯定会得出一个结论:生鱼片不能吃。然而,人在职场上身不由己,只能硬着头皮一次次咽下去。结果吃了十几次,有一天中午突然发现,生鱼片的味道竟然这么好吃。之前所有的恶心和反抗都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唇齿间的余味。  从那时起,我就经常思考,现在越来越提倡尊重自己的感受,重视个人意见,强调成就感。当然,在宏伟的计划中,这并没有错。但很多时候,在重视和尊重感情、意见、成就感的背后,也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因为成就感的节奏不一定完全符合付出的节奏。  也许付了20分、30分、40分甚至70分,一点成就感都没有。那么,再付出5分,你就会突然有一种90分的成就感。然而,当你付出40甚至50分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样行不通”而主动放弃——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好的领导者会带人们去他们想去的地方,而伟大的领导者会带人们去他们从未想过可以去的地方。  当然,这个道理也没有那么绝对。不求回报,不是什么事都能办成的。生活中走入死胡同甚至被鬼缠身,最终酿成悲剧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大致说明,有些成就感是值得??付出和等待的,有些成就感是不值得付出和等待的。至于如何区分这两种成就感,恐怕只能靠智慧了。  不过,智慧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普遍的。至少不同领域的智慧不会完全孤立,“智者”不受职业限制。所以,对于那些认为“我只搞技术,不懂政治”的技术人员,我经常问他们:  这么复杂的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你懂吗??没有迹象吗?如果看不到,是真的看不到,还是你认为自己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