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不止于科研,水下机器人消费级应用更具蓝海

时间:2023-03-12 02:46:05 科技观察

不仅限于科学研究,水下机器人的消费级应用更是一片“蓝海”,似乎正在成为其应用的真实写照。随着陆地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无人机的出现和兴起而水下机器人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探索不同领域的能力,其中,水下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在水下移动的机器人,也被称为“水下无人机”,它可以在海底世界一样发挥作用作为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就像无人机所展示的空中价值一样。如今,随着危险领域的军事和科研价值,水下机器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诞生之初水下机器人,是为了满足军事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美国使用自行研制的潜水器回收水西班牙的原子弹。此后,水下机器人的军事应用价值受到各国重视;它的广泛应用也让人们看到了它的科研价值。近几十年来,我国加入了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行列,军事科研活动也成为我国检验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2003年,我国在实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时,应用了“海机”遥控水下机器人(ROV);之后,2008年至2014年,我国利用新型水下机器人(ARV)完成了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9年1月7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队再次完成无人自主水下机器人探测南极海洋环境试验。同时,2021年10月7日,我国“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也圆满完成了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南下北上”,水下机器人已经成为各种军事科研活动的必备品。不过,虽然目前水下机器人的军事和科研价值突出,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应该与无人机类似,消费市场才是水下机器人更广阔的蓝海。基于此,以深蓝科技、隐身科技、真迪科技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已经开始致力于将水下机器人引入庞大的消费市场,在浩瀚的大海下探索巨大的商机。对于许多水下机器人公司来说,已经出现了四种消费级应用:一种是水产养殖。作为海洋大国,我国到2017年养殖面积达8000多公顷,总产量近6700万吨。渔业规模很大。目前的养殖模式大多依赖人工,养殖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大。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将渔民从养殖和生产中解放出来,促进海洋渔业产业化。二是城市管道清洗。对于我国的城市管线来说,由于建设时间长、日用量大,经常面临堵塞或年久失修等问题,导致排水排污能力严重下降,许多城市因此发生内涝等次生灾害.使用水下机器人代替人工巡检、定位、清洁和维护,将有效解决由此引发的各种城市病。三是水下船体清洗。除了应用于渔业和城市,水下机器人还可以用于船体清洁检查,可以检测船底的油污和浮游生物,然后进行精确定位和清洁,大大节省了人力、时间和成本。成本。四是个人娱乐消费。在娱乐方面,随着潜水运动、水下摄影、影视娱乐等逐渐兴起,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工具,也将获得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运用,水下机器人企业正在打造一个规模化的商业市场,众多资本也纷纷涌入,提供关键和重要的支持。据了解,2016年以来,我国水下机器人迎来了一波投资热潮,包括深蓝、博雅工道、隐身创新、鳍源科技等,均获得多轮巨额融资。在此背景下,加上2020年新基建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相关机构预测,2021年我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发展前景和潜力无限。然而,蓝海和潜力的实现并不容易。作为刚刚兴起的新兴产业,水下机器人要想打开消费市场的大门,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市场环境不完善、产品价格昂贵等。行业要想真正实现面向消费者的开放——品级门,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从技术和人才入手,突破成本约束,完善产品功能,升级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从政府政策入手,加强研发应用引导,给予相应的奖励支持,营造健康的商业发展环境。总而言之,水下机器人现在正处于爬梯子的重要阶段。企业和行业能否把握住风口,需要用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