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钱景”的行业,难免会“暴动”。十年前是智能手机,现在是智能汽车。作为智能汽车最受瞩目的应用,自动驾驶无疑是业内最令人期待的。现在,除了特斯拉、谷歌、百度等先驱,就连华为也进来了,并且放出豪言吊打特斯拉。挂不挂特斯拉还有待考证,但华为带来的自动驾驶率先在股市掀起一波热潮。多只概念股涨停。从行业前景来看,自动驾驶是一片星辰大海,但从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它也有可能成为吞噬一切的黑洞。1.双头垄断还是竞争?计算机革命开辟了电子工业硬件和软件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格局。智能手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展到现在,智能汽车自然会效仿。于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出现了类似苹果封闭的IOS系统和谷歌开放的安卓系统的情况,代表特斯拉FSD和谷歌Waymo。不过,与手机操作系统稳定的双头垄断不同,除了特斯拉和谷歌,还有通用、小鹏、百度、苹果等软硬件通吃的玩家。汽车方面,软件厂商更多如华为,规模较小的如小马智行、Nuro.ai、图森未来等,图森未来成为首家登陆美股的自动驾驶软件厂商。因此,有人提出,自动驾驶不应只有“IOS”和“Android”,而是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理论上,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只需要构建一个基础框架,其他应用需要开发者完善,然后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发者不一定是操作系统公司,也可以是第三方公司。如果他们觉得有任何功能需要,他们可以根据源代码开发应用程序。建设完成后,可供房地产开发商在其上建设住宅、商场、工厂、写字楼,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设施。而且,手机的应用场景非常多。金融、购物、社交、娱乐全部由操作系统公司完成,也就是说城市里的所有设施都是政府建设的。这将是相当费力和低效的。这些任务交给第三方开发者,同时让他们分享成果。一旦与众多开发者和用户捆绑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垄断优势,新的操作系统就很难生存。这是三连胜。但是,自动驾驶系统不同。作为用户,你不可能得到一个“裸系统”,然后自己安装刹车APP、方向盘APP、自动泊车APP。这是多么糟糕的用户体验?如果你忘记安装哪个应用程序意味着自动驾驶将不再有效?更要命的是,如果忘记安装刹车app,自动上路行驶,该刹车不刹车,那岂不是拿人命开玩笑?也就是说,开发商给到用户的,不应该是一个刚刚整理出来的“地块”,也不应该是只建设了部分基础设施的“地块”,而是一座设施齐全的“城市”。所以,自动驾驶系统一出来就应该完善,不能缺胳膊少腿,也不能指望第三方去完善,除非是非关键的体验提升的东西。另外,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比较简单,只是代替人开车。与手机应用太多不同,开发者自身也应该有能力提供完善的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当然,作为开发者,在开发模式中,可以先完成基础设施,再让第三方开发者为其添砖加瓦。其实百度就是这么做的。Apollo平台聚集了超过45,000名开发者。这些做法并不矛盾,只要交付的是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即可。从这一点来看,自动驾驶系统似乎真的没有必要由一两家公司独霸。百家争鸣或许更有利于竞争,最终让消费者受益。相信这个逻辑也影响了很多已经进入自动驾驶市场的企业,让他们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真的是这样吗?2、百家争鸣真的能实现吗?在商业社会中,质量、成本和效率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三角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双高一低”——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同时存在,但在现实中,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最多只能得到其中的两个。把这个框架放在自动驾驶的争论上,冲突就会随之而来。不同的开发者在人才、资金、技术储备、开发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都是来干这个的,何况是重复开发。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可能的恶性竞争,显然与低成本背道而驰;每个开发者都可以做出同样质量和成本的产品,效率上会有快有慢。资金充足、人才丰富的会快一些,反之可能会慢一些;而如果兼顾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就得比谁的钱多,不同的开发商资金、融资能力、融资成本都不一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既必要又必要的,所以理论上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者应该不会太多。然而,站在开发者的角度,观点可能完全相反。在智能汽车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中,没有厂商愿意成为局外人。如果他们能在这场比赛中获胜,那就是浪费金钱,这相当诱人。从更长期来看,传统汽车制造商可能会因为具备自主驾驶研发能力而在汽车行业的淘汰赛中占据主动。新势力也是如此。软件公司因为自动驾驶开辟了新的蓝海。而且,新兴产业的新机会并不多。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是迫不及待。更何况现在战斗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分出胜负。敢上阵的企业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在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谁胜谁负还不好说。既然如此,早早退出,把市场拱手让给别人,并不是商家应该有的态度。哪怕最后战死沙场,也好过一开始就当逃兵。大众说大众对,婆婆说婆婆对,最后还得交给市场。展望未来,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由于开发者聚集太多,自动驾驶市场会非常热闹;从竞争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市场将上演一场残酷的厮杀;boss进入游戏-资本投钱-泡泡催化-泡泡形成-泡泡破灭-必杀技重生。自动驾驶需要泡沫,也应该有泡沫。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大概率会先有一场资本盛宴,然后演变成资本泡沫。泡沫破灭后,才会出现真正的强者。对于国家、行业、消费者以及最终走出的强者来说,这个泡沫是一个“白洞”,因为它创造了百年来最重大的汽车革命;而对于因此而倒下的开发商和资本来说,这个泡沫将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一切。3.作为投资者,你应该怎么做?说到投资,要避免掉进“黑洞”,就需要找到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有两件事值得跟进。第一,AI芯片和算法。现在的竞争格局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巨头的必争之地,都是双管齐下。特斯拉有FSD芯片和算法,百度有昆??仑芯片和Apollo,华为有麒麟芯片。而鸿蒙,就连小鹏也表示会研发自己的芯片来呼应自己的NGP。因此,无论是软件公司还是整车厂,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同时拿下芯片和算法,却声称要研发自动驾驶系统,这样的公司很可能会落伍。当然,对于整车厂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厂商都要自己打造自动驾驶系统。他们可以选择从其他软件制造商处购买系统,同时专注于车辆设计、生产、基础设施、营销和售后。战略。自动驾驶的研发是一项烧钱的工作。AI芯片和算法人才也紧缺。后面再插手的话,基本上喝汤都难了。所以,赌本场,似乎除了豪门,别无选择。二、激光雷达,“格隆汇研究”公众号在之前的文章《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赛道的新宠儿》中有专门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只说最简单的底层逻辑。自动驾驶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它在行驶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必须非常灵敏、准确和全面。激光雷达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远比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需要牛。此前,激光雷达因售价过万元而被质疑其商业化能力。现在华为已经成功将成本降到几百元的“白菜价”,量产的障碍已经被扫除。按照中国人做生意的气质,他们会继续有更多的LiDAR厂商。如果觉得这两条赛道太拥挤,也可以寻找细分领域有亮点的公司,比如专注于卡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商。这个领域的有趣之处在于,卡车的行驶场景和路线可以相对简单固定,如点对点公路货运,港口装卸区来回,厂区货物装卸等。这些地方很容易将人车分开。在港区或厂区,建有空中步行区。人和车在空间上完全分开。不用坐人,可以大大降低车撞人的概率。就算出了车祸,损失的也是货物,不会有人死,因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这些公司的领导者明白,与巨头争夺资金和人才未必可以,所以不如选择差异化路线,在巨头暂时忽略的细分领域深挖。开发难度、开发成本、竞争压力都会比较低。一些。退一万步说,就算哪天豪门意识到了,想出大手,我也可以凭借自己长期的积累,保住被豪门收编的资格。4.结语自动驾驶的出现,实现了汽车行业过去100年都未能实现的目标。这是一个足够大的生意,也是一个足够大的投资机会。但是这些赛道还有很多东西等待突破,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商业化和测试。在弄清楚这些事情之前,还有很多投资坑。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人不清楚这里的时间窗口,借机割韭菜的人很多。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有能力看穿底层逻辑,及早发现投资机会,就可以大胆下注;形势明朗、出现向上拐点、爆发迹象时,下注不晚;狂热期,泡沫破灭之际,能手舞足蹈者跟泡沫也是下注的好机会,但如果不能勇退,还是冷静一些为好。现在,也需要这样的冷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