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即代码(InfrastructureasCode,IaC),代表着软件定义一切时代的升级。从x86服务器的系统发展和创新理念来看,不得不说HPE一直都是可圈可点的。2007年,HPE率先提出融合基础设施,旨在将传统孤立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整合到一个集成平台中,进行统一管理。随后,作为下一代融合基础设施,超融合的概念开始在全球市场流行起来。通过软件定义,超融合(HCI)最显着的特征是将服务器和存储功能融合在单个设备上,而不是简单的集成。它不仅成为了x86服务器多元化的开端,也支持了初创公司Nutanix登陆纳斯达克。然而,IT架构未来会向什么方向演进呢?超融合真的能代表未来的IT架构吗?无论是HPE这样的巨头,还是Nutanix这样的专业企业,都从未停止过思考。2015年12月,Synergy概念机在HPE的Discover大会上首次亮相。当时,它被视为具有“基础设施即代码”软件特征的下一代融合系统。去年底,Synergy系统在全球正式商用。今年,由H3C引入中国市场,“ComposableInfrastructure”被赋予了“塑料组合”的新中文名称,以区别于超融合系统。或许很快市场上就会出现大量的追随者,新系统的名称也会五花八门,但作为面向未来的IT基础设施,关键不仅在于如何灵活搭配硬件,更重要的是如何延续下去深化软件定义,实现“基础架构即代码”。这至少在市场上释放了两个信号:第一,从软件定义的角度来看,云化当然是整个数据中心的大势所趋,但是对于一个机架或者一组刀片,硬件的组合系统只是物理资源灵活部署的一个“看得见”的维度,而“基础设施即代码”则是物理资源可以“流动”的新维度。其次,由于软件定义作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重要,未来的IT基础架构无论是“超融合”、“塑料复合”还是其他名称,都可能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软件/云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当然,这种“加入”是多层次的。它可能作为独立品牌竞争,也可能被硬件公司收购后作为另一个品牌出现。1、“塑融一体”的如意算盘我们再来看看,塑融一体的基础设施Synergy对中国市场的全球HPE和H3C意味着什么?分拆后,HPE的动作频频登场:1月,6.5亿美元收购超融合市场第2的Simplivity;3月,斥资10亿美元收购全闪存存储供应商Nimble;加上之前退出公有云市场等一系列动作,其以85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企业服务业务出售给竞争对手CSC;其他“非核心”资产以8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MicroFocus;OpenStack和CloudFoundry的开发工作转移到了Suse。应该说,HPE战略调整后,主打私有云和混合云。根据IDC最新的全球基础设施预测,公共云基础设施到2020年将以1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私有云预计将以11%的速度增长,而传统IT的增长率仅为2%。这意味着,如果HPE能够趁着私有云领域的胜利,拿下企业建设下一代数据中心的订单,也能享受到云计算的红利。在超融合领域,Forrester估计该市场的年收入约为15亿美元。虽然HPE通过收购Simplivity成为全球最大的超融合基础设施主流供应商,但在超融合的“快速成熟期”和“稳定盈利期”,Synergy却竖起了“塑料融合”的大旗。合乎逻辑的解释:HPE希望创新下一代基础设施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HPE所谓的“塑料复合”系统。因为“塑料复合”代表着更远的未来。超融合通常与一组预编译的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组件打包在一起,用户无需单独购买这些组件并自行配置。它通常作为控制基础设施资源的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出售,用作虚拟桌面基础设施,或作为向用户提供虚拟基础设施的VM“自动售货机”。Synergy塑料基础设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计算、存储和网络流量资源池。基础平台具备软件定义智能,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API。其中,API可以向下实现100%的基础设施可编程性,即达到“基础设施即代码”的服务水平。允许软件开发者直接调用硬件资源,包括轻松实现裸机资源云化。最能证明此模型优势的工作负载包括需要大量CPU资源的计算量大的应用程序,以及频繁访问内存的读写操作。因此,它可以作为超融合设备同时支持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超融合的优缺点都与“虚拟化”有关。由于预先设置了虚拟机模板,绑定了硬件资源,保证节点资源固定,更适合虚拟化平台的部署,但不适合没有虚拟化的应用;它对于虚拟化节点的管理很方便,但对于物理节点来说。管理层无能为力。但是,对于软件环境复杂的企业来说,既有传统应用,也有云原生应用。两者对硬件平台和应用平台的要求完全不同。这时,Synergy可以同时“塑化”物理节点和虚拟节点。容易解决。当然,用户也可以使用Synergy作为超融合系统,只管理虚拟节点。因此,Synergy的塑料基础设施更接近于云化的概念。据悉,用户工作负载上线时间以秒为单位,整个IT基础设施中所有计算资源上线时间以分钟为单位。用户甚至可以在“opex”模式下购买它们并按使用量付费。2、软件定义是关键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融合基础设施的竞争,那就是从Nutanix、HPE和DellEMC(VxRail)等主要参与者手中夺走市场份额绝非易事。因此,使用商品组件而不是专有硬件的“片上塑料”系统很有吸引力。思科和英特尔已经继续前进,宣布了类似的可组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然而,在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任何硬件优势都不是稳固的,快则几个月,慢则一年,新的硬件组合将被大量复制。因此,如果将“塑料一体化”作为未来IT基础设施的主流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即代码”的软件能力是关键。核心功能是遵循无状态计算的理念,将硬件认证、固件更新、自检、OS安装、存储配置等一系列部署和上线应用所需的前置工作全部抽象为可管理的代码,并生成可执行的操作手册,执行代码将所有与服务器、网络、存储相关的关键信息自动部署到需要的计算节点上,同时使用单行代码调用方式部署应用一组设备,适应不同的Workload,满足差异化需求。该模型提取物理硬件独有的特性,以及预制物理硬件相关的软件特性、网络连接性等存储能力特性,构建成可实现的手册,完全使用代码实现快速应用系统。部署。对于已经熟悉超融合的中国用户来说,第一次看到“塑料融合”可能会有些困难,但不管叫什么名字,判断它是否符合下一代基础设施的主流方向,还要看制度是否进一步“软化”,能否实现。InfrastructureasCode”。这在Synergy上表现在:单一架构既能搞定传统应用,又能搞定云原生应用;可实现云化秒级部署;扩容不会绑定固定的物理资源节点,可以“塑化”或“塑化”“去塑化”;面对开源应用(包括OpenStack和容器),统一的API提供了更高的效率。那么,什么是下一代IT基础设施?在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基础设施即代码”是关键,意味着系统可以实现应用的“二级供应”。【本文为专栏作者“陈翔”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点此查看更多好文由这位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