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设备生态系统的奇怪现象!共和国还是帝国?

时间:2024-05-22 19:28:23 科技赋能

毫不夸张地说,新年是智能设备的元年。

今年,智能设备经历了井喷式爆发,随着“智能”概念的落地和普及,它们已经来到了人们的身边。

与此同时,“众筹”、“智能生态”等术语也开始流行。

然而事物的发展似乎总是超出我们的预期,比如厂商的热情创新与消费者的冷漠观望、智能生态系统的发展参差不齐、技术标准的不一致等。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列举一下智能设备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奇怪现象。

产品多元化 如果你没有亲眼所见,智能手表、智能头盔、智能家居等只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高科技产品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想象一下,当您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操作这些东西(甚至远程)时,生活就会变得美好。

当然,还有很多产品还处于概念导入和众筹阶段,其形式和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电视、智能自行车,甚至珠宝、手套、牙刷等人们使用的日常用品。

生活用品也成为厂商“智能”关注的焦点,智能设备领域愈发热闹。

传统厂商强势进入。

看到众多互联网厂商都在把智能家居打造成成功,一些传统厂商自然不会放过这块大蛋糕。

例如,海尔在智能家居领域积极布局,推出了智能电视、智能路由器;创维还推出了子品牌酷开,主推智能电视和智能路由器。

当然,别说其他家电厂商,几乎都有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

广电总局的限制虽然对盒子影响很大,但对智能电视影响似乎不大:反正我没牌照,哈哈!此外,自从号称首款智能路由器的“极路由”推出以来,智能路由也成为了众多媒体和玩家津津乐道的产品。

既然连互联网厂商、家电厂商都涉足这一领域,传统网络厂商不发挥作用就太明显了。

由此,市场上智能路由器的数量再次几乎翻倍。

宽带运营商鹏博士积极致力于转型,近期推出了超级电视、超级宽带、超级路由器、超级盒子等产品。

但无论如何,有竞争是好事。

产品同质化严重虽然智能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面临着类似于智能手机发展的令人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目前市场上的主要智能产品包括以智能路由器、智能摄像头为首的智能家居,以及以各类手环、手表为首的可穿戴产品,主打运动、健身等追踪、监控应用。

但此类产品的功能基本相同或相似,很少能抓住用户的强烈需求,噱头大于实质。

工信部规划设计院信息网络部主任徐志远也坦言,“智能设备如何不可替代地满足用户需求,目前还没有人找到痛点。

”目前,智能设备还没有像电脑、手机那样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还没有在概念引入和落地阶段,实现爆发式增长还需要时间,需要在产品形态和功能上有更多革命性的突破。

这是厂商应该积极应对的问题。

但现在智能设备产品的形式和功能都存在模仿的迹象。

除了功能性和实用性之外,还有价格。

这不仅导致用户对此类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产生怀疑,也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投入。

因此,孔乙己所说的“偷书不算偷”是一个谬论。

抄袭永远是创新的最大敌人。

消费者热情不高。

虽然现在智能设备形式多样,一些传统领域也开始走向智能化,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消费者的热情不高。

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1、噱头大于实用性。

不管你信不信,很多人购买这些智能产品都是出于一时的热情和冲动。

以各种运动追踪设备为例。

当人们购买它们时,他们追求的是它们的实用性,比如帮助我们锻炼身体、减肥。

但很多人缺乏坚持,这些产品的电池寿命也不长,新鲜感一过就被束之高阁。

因此,大多数人很难在这些产品中找到“本质”的价值要素。

2.产品定价混乱。

对于只使用多种产品的智能手机用户来说,购买数百甚至数千元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以智能手环为例,虽然很多产品功能相似、外观相似,但价格却从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而小米手环的售价更是达到了75元的超低价。

当询问厂家时,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品牌和工艺不同。

当然,只有通过市场测试才能判断是否物有所值。

3、技术标准不统一。

虽然智能设备种类繁多,但目前各个厂商基本上都采用自己的接口和协议标准。

不同品牌的产品采集数据的精度不同,导致部分参数存在差异,比如部分可穿戴产品在计步、睡眠、心率监测结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据称,一位小米手环用户打了半晚麻将,却显示多走了几公里。

厂家以“监测结果不用于医疗用途,仅供参考”的声明驳回了消费者。

这显然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

对于用户来说,造成的困惑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不仅会质疑产品的实用性,还会困惑“该买哪一款?”另外,现在大部分智能产品都是与智能手机联动的,这也离不开App应用的支持。

但几乎每个产品都有专门的App,所以手机上有很多这样的App无疑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

因此,对于智能设备来说,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参考标准和统一接口才是出路。

但问题又来了:消费者的相对冷漠并不能阻止制造商开发和推广可穿戴设备。

对于厂商来说,这是智能设备“圈地”的关键时期。

同时,为了培养用户习惯和品牌依赖,不少厂商建立了自己的智能设备生态系统。

例如,海尔和Cookaa都打造了自己的智能家居设备,例如智能电视和智能路由器。

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这些设备与几乎所有智能手机完美兼容,这种“共和国”的多功能性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不过,在生态建设上,小米可以说做到了极致。

不仅拥有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小米路由器等产品,还通过参股、收购、合作进一步拓展智能设备领域,如小米空气净化器、“小易”智能相机、小米年初极客大会上发布的血压计和智能家居安防设备。

虽然产品线齐全,但在用户体验方面,小米对??自家智能手机系统MIUI进行了优化,对其他厂商智能手机的适配性不是很好,甚至有排他的嫌疑。

比如yeelight智能灯泡必须配合我自己的小米路由器才能完美使用。

可见,小米的“帝国”模式正在慢慢崛起,只等众多“米粉”成为圈里的猫。

当然,无论是共和国还是帝国,赚钱才是厂商的最终目的。

这无可厚非,但对于消费者来说,降低购买设备成本、提升用户体验、选择多样化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