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程序员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人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为了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此举立即得到了大批程序员的响应。所谓996是指每天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996.ICU”就是“工作996,生病ICU”的意思。在互联网公司,996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近期裁员传闻的背景下,996工作制成为部分企业强制员工退休或变相提高KPI的手段,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有媒体采访了九名经历过996的员工。“进公司时太阳还没有升起,走时太阳已经落山”,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今年年初,一家互联网公司宣布实行“995”工作制,也引发争议和讨论。这条在互联网行业公开的“潜规则”遭遇抵制应该不是偶然的。直接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相关行业从业者的不满情绪已经累积到临界点;二是在当前经营压力下,不排除部分企业“加大”工作强度,引发员工意见。反弹。在法律意义上,996工作制的合法性显然值得商榷。它将加班时间直接转换为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甚至将这种机制包装在文字上,赋予其一些文化和道德色彩。比如,愿意接受的,会被认为工作积极,有进取心,有梦想,而不愿意合作的,可能会被斥为贪图安逸,得过且过。在这种背景下,个人几乎不可能对这种机制说“不”。俗话说,找工作是一条两条路。如果不接受996工作制,可以转行其他行业。且不说这种说法回避了员工维权的合法性,更忽略了今天的996工作制不仅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独有的现象,而且正在向更多行业蔓延。程序员的集体反弹会得到怎样的回应,现在还很难说。无论如何,这种现象应该给劳动监察部门带来启示。过去,谈及劳动者权益保护,似乎多是针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但事实证明,在“高大上”的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也可能遭遇劳工维权危机。特别是一些企业利用996工作制作为变相抓人的手段,劳动监察部门更应予以重视和积极干预。对996工作制的担忧,可以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年轻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就在近日,一则普普通通的新闻在社交平台上被广泛转发:一名青年骑错自行车,被拦住后突然“晕倒”。两点……”虽然这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大量案例的现象,再加上一些大数据统计,应该会让社会更加关注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年中国人平均每天闲暇时间仅为2.27小时,相比之下,美国、德国等国国民平均每天闲暇时间约为5小时,多于是中国人的两倍。据统计,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为6.1%,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上现象的成因各有侧重,但结合起来结合996工作制、高房价、低出生率等社会现实,不难想到当今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曾几何时,我们把韩国和日本视为典型的国家年轻人压力大。现实表明,中国社会也正在进入年轻人压力“爆棚”的时代。诚然,“少年无辈易”,但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年轻人压力过大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都不容忽视。年轻人需要奋斗,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闹钟设定的机器”,未必是幸事。当然,为年轻人减压,不仅仅意味着减少他们的工作时间,也不仅仅是某些行业和公司的责任。如何从社会制度层面为年轻人减压,是时候从宏观层面去正视了。996工作制的反弹只是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