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机交互是一门集研究、构思、设计、测试于一体的学科。作为一门涵盖心理学、行为学、程序设计、工程、设计、研究、工商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多学科学科,现代人机交互的核心不再是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而是着重从多角度挖掘问题的本质,思考问题背后的价值。因此,人机交互学术界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说理论模型,将复杂的思维过程提炼出来。在过去30年的主流交互模型中,人机交互领域的方法论蓬勃发展。虽然很多知名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发布了不同的设计模型和流程图,但它们的核心毕竟是大致相同的(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设计-测试)。以下是近年来国际上最主流的七种人机交互设计模型:(情境设计:DesignforLife)IBMLoopModelDesignCouncilDoubleDiamondLUMAInstitute设计流程DubberlyDesignOfficeAnalysis-SynthesisBridgeModel其中前6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我们在最后附上了官方链接文章供大家探讨。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榜单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具特色的人机交互模型:桥接模型(Analysis-SynthesisBridgeModel)。桥型交互模型桥型模型是美国DubberlyDesignOffice发布的一种设计流程图(Analysis-SynthesisBridgeModel)。对于不清楚的读者,这家公司的创始人HughDubberly在人机交互领域发表了50多项研究,被公认为人机交互领域最杰出的贡献者之一。Dubberly也曾在美国几所知名大学任职,因此该模型也是大多数国际人机交互学科公认的理论。虽然这张流程图比其他流程图更抽象,但它使用的多维分类将设计的本质解释得比较清楚。如图所示,桥梁模型的x轴分为现在和未来,y轴分为具体和抽象来定义设计的状态。还添加了动词“描述”、“分析”、“研究”、“制作”来定义设计中的操作。在这个桥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从左下角到右下角的过程代表了从现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产品的过程。同时,它也代表了从今天到明天,或者说从问题的现在状态到解决问题后的未来状态的过程。1.当前状态的起点从左下角开始,(what“is”)代表问题本身,左上角(what“is”的模型)代表问题的抽象模型或本质的问题。这两个阶段代表了设计中的研究阶段(Researching)。这时候设计师应该通过“描述具体现象”(左下角Describe+Concrete)来收集信息,拓宽对问题的理解,然后再“分析抽象模型”(Interpret+Abstract左上角)角)创建问题模型,更清楚地看到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阶段,“世人都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设计”——PaolaAntonelli之所以在开始阶段将问题模型抽象出来,是因为作为设计师,他不能简单地跟着人的需求走。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生活中的人往往不是很清楚问题的本质,要么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么被太多的因素搞糊涂了。因此,在这个阶段,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分析问题存在的环境和原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分析表象下人的真实需求。因此,避免以机器为中心的研究并选择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是交互设计师的职责。在进行以人为本的研究时,重要的是要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时避免隐性偏见。这是指在固定的社会和文化中成长而产生的无意识的偏见。例如,身体健全的人忘记考虑残疾人的需求,或者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人下意识地认为一些复杂的操作是例行公事。在设计中,歧视不仅包括在收集用户信息时忽略个别群体,还包括设计师自身带来的特定视角。即使一个成功的设计应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一个好的设计也不应该忽视特殊群体的情况。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如今很多设计往往依赖大数据进行设计,但大数据本身就意味着忽视了少数群体的需求,导致对少数群体的歧视更加严重,甚至一度威胁到一些小群体。主题。因此,在调查中考虑种族、年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残疾和对技术的熟悉程度,可以更严谨地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影响。左下角常用的用户研究方法包括情境调查、利益相关者地图和参与式研究。左上角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引入虚拟人格(persona)和流程图(journeymapping)等。2、未来状态右边的两个阶段代表问题的未来状态或设计原型状态(prototyping)。右上角的(what“couldbe”的模型)代表问题未来的可能性,即总体上的设计和构思部分,右下角的(what“couldbe”)是创造这些未来的可能性,从概念化到产品。但是,如何从右上角的抽象模型到右下角的具体设计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一般级别的设计信息。如图所示,一个设计由多层结构组成,从抽象到具体分为五个阶段,策略(Strategy)、内容(Scope)、结构(Structure)、框架(Skeleton)、视觉(Surface)。严谨的设计应该是自下而上(从深层次的策略到浅层次的愿景),每次考虑深层次的策略时都应该避免浅层的干扰。这是因为浅层只是战略的表达方式,而深层次的战略才是决定产品核心价值的关键。在决定一个策略(Strategy)的时候,应该直接根据模型左上角的“问题本质”来决定设定什么样的产品目标。只有确定了策略,才能确定这个产品的内容和受众。如果目标是让盲人点餐,那么内容可能是在这个页面上提供特殊的菜单形式和电话快捷方式。而如果目标是让人听音乐,那么内容可能就是提供音乐推荐和存储。在结构上,建立内容后,只需要一个完整的逻辑,比如用户具体的使用流程是什么,就可以快速实现产品的结构。最后,画面和视觉阶段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手法的选择。无论最终的设计选择如何,只要确保框架和视觉元素在整个产品中保持一致并符合产品定位即可。从战略到愿景的过程,也是模型中从右上角到右下角的过程。每个设计师的目标应该是用具体的产品实现相对抽象的策略。为了将愿景与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在每一步的过渡过程中,尽量考虑前后步骤之间的衔接是否合乎逻辑、顺畅,避免出现层与层之间脱节的现象。虽然在现实中,层与层之间的划分往往不是那么清晰,但这种分层的设计逻辑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概念框架,让设计者在发散思维时不至于偏离目标。最后就算达到了右下角的产品输出,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也不算结束。一个成功的设计总是需要多次设计迭代。虽然在每次迭代中,右下角可能是最终的输出,但在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中,右下角也应该与左下角相连,对完成的设计再次进行分析测试,总结优缺点,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设计。右上角设计部分常用的方法有故事板、纸质原型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等。总而言之,桥梁模型作为国际人机交互流派中最常用的模型,从多个角度描述了一个问题从研究到解决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从左边不偏不倚、系统性的分析问题,到右边的结构化设计,设计师要在严谨的框架下思考和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这里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各种人机交互设计理念,并从中获取灵感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流程。其他设计模型以下是其他六种国际主流人机交互模型和官方链接供您探索:1.尼尔森诺曼集团设计流程(NielsenNormanGroup)研究问题领域(discover),探索不同的可能性(explore),测试设计(test)、听取反馈(listen)2.斯坦福设计思维过程(StanfordDesignThinkingProcess)移情、定义问题(define)、寻找灵感(ideate)、制作原型(prototype)、测试成品(test).官网链接:https://web.stanford.edu/~mshanks/MichaelShanks/files/509554.pdf3。《情景化设计:为生活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ContextualDesign:DesignforLife)理解问题(understand)、创造未来(invent)、情景设计(design)、生产原型(validate)、产品开发(develop)。图书链接: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3805307-contextual-design4。IBM循环模型(IBMLoopModel)观察(observe)、反思反馈(reflect)、生产(make)。官网链接:https://www.ibm.com/design/thinking/page/framework/loop5。英国设计委员会双钻模型(DesignCouncilDoubleDiamondModel)发现(discover)、定义(define)、生产(develop)、交付(deliver)。官网链接:https://www.designcouncil.org.uk/news-opinion/what-framework-innovation-design-councils-evolved-double-diamond6。LUMAInstitute设计过程(LUMAInstituteDesignprocess)看(looking),理解(understanding),制作(making)。官网链接:https://www.luma-institute.com/about-luma/luma-system/结束语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阅读后能够对国际主流人机交互领域有更多的了解,或者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点击介绍中的链接,直接进入官网获取更详细的设计理念介绍。如果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国际主流设计理念,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补充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