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IT时报:找出“假宽带”,先清理“假广告”

时间:2023-03-16 18:06:16 科技观察

近日,随着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播出,“假宽带”一词又火了起来,“我为什么付了钱”10M的钱,却只有4M的速度”?“为什么白天网速快,晚上网速慢?”“我家说是20M宽带,为什么下载东西只有1M/S?”有人曾经说过,在中国,有两件事可以一直被骂,也不会有人来找你的麻烦,一是足球,二是电信运营商。所以当央视提出“假宽带”这个词的时候,所有的电信运营商,不管调查节目里有没有提到,都被“躺枪”了。甚至有人计算,中国网民每年要白白花费750亿元的宽带费用。为什么网友们对假宽带那么在意。无非就是觉得自己花钱太多了。从契约论的角度来看,一旦运营商未能满足承诺的带宽,网民有权向其索赔。但同时,合同意味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如果运营商在其服务范围内履行了承诺,宽带用户就不能随意下结论为“假宽带”。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运营商承诺的带宽应该如何计算?不管是工信部在考虑的《固定宽带接入速率测试方法》,还是像蓝讯这样的独立第三方IDC公司,包括运营商自己的测速网站,基本上测试的速度都是从用户端到用户端的速度。最近的运营商机房。这种测试方式是有道理的。“全世界的运营商都是‘假宽带’”,这种说法虽然粗糙,但却是事实。原因很简单。影响速度的因素有很多。访问的网站购买的带宽,路由器和服务器的设置和带宽,访问方式,甚至是用户自己电脑的使用年限。言归正传,这不是科学态度。网友们关心假宽带的另一个原因是上网体验太差,视频总是卡顿,网页打开速度也没有明显提升,标榜的高速带宽似乎也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那么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测速结果不能更贴近用户的实际体验呢?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速度测试结果吗?如上所述,影响网络速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看不到视频的原因可能是网站不支持大规模同时访问。如果此时网速测试为零,该由谁负责?如果你是网站的付费用户,那么根据两者之间的约定,你自然应该追究网站的责任,要求退款;如果你只是免费用户中的一员(几乎99%的视频网站用户都是这样),你有什么资格追究责任?以此类推,打开新浪的速度是多少,上宽带山的速度是多少,看土豆的速度是多少……即使用户能掌握大量的测速结果,也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给我们。更何况,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研究,如果网速超过10M,基本网页浏览时的页面下载速度不会有明显提升,用户体验感知也一样。当然,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免除运营商的责任,相反,我认为运营商一波又一波的“假宽带”舆论难逃其咎,正是因为他们的宣传不力.谨慎,或有意无意的夸张,跳进了这个自己挖的坑。我们需要向英美国家学习的是他们对广告的严格要求。以英国通信办公室为例,在《宽带速率自愿守则》中,网络运营商需要告知将要注册宽带服务的用户最大可能的速度,包括:标称或广告速度、接入线路速度、实际吞吐速度、平均速度吞吐率。此外,运营商还需要向用户说明影响费率体验的因素,例如:用户线路本身、运营商的网络容量、共享网络的用户数量、运营商的流量控制政策、一天中每个时段的在线用户数,以及连接到网络的用户数。具体站点数量等。如果中国监管部门对运营商也有这样的要求,速度测试结果是否可以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中立机构提供,是否所有关于宽带的信息都在用户合同中写得清晰明确,如果那些二三线运营商不敢明目张胆把共享的10M宽带称为独享带宽。相信理性的网友们会懂得维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天天纠结于各种测速软件的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