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在Windows11时代有用武之地有多难?说说那些没落的软件

时间:2023-03-15 19:44:57 科技观察

微软发布了最新一代的Windows11,在惊叹系统界面巨变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Windows顺势而为,推出了更高级的WinUI,努力完善系统功能,尝试改变应用生态。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连Windows这样的大船都要掉头,更何况是它承载的各种软件。▲Win11时代,软件也大不相同。回首过去,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软件已经随着前浪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些经典产品越来越少被提及。Win11时代,有哪些软件迎来了没落的命运,难以使用?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杀毒软件,只要是用了多年电脑的人,总会听说过那些响亮的名字,比如“瑞星”、“金山”、“江民”等等……但在21世纪初世纪以来,免费杀毒软件的繁荣之势吸引了无数互联网公司前来奋战。除了“♂”一马当先,“可妞”、“百度”、“可可”等各路大侠纷纷出招,令人目不暇接。而越“懂行”的人又从国外扔了很多更“专业”的产品,比如“小红伞”、“AVG”、“avast”、“Bitdefender”、“卡巴斯基”……都有成为安全论坛的常客。▲曾经被玩家津津乐道的杀毒软件。然而,近年来,杀毒软件的热潮似乎已经消退。反病毒市场不仅没有掀起新的波澜,反而显得低迷不振。无论国内的百度指数还是国外的谷歌走势,从2012年开始,杀毒的热度一直在下滑。▲杀毒软件在国内百度指数中的热度一路下滑▲在全球范围内,杀毒软件的热度也体现在谷歌趋势数据中。如今,几乎没有人宣布要在杀毒市场上闹事,甚至有不少用户完全无法自行安装任何杀毒软件。杀毒软件为何从热门转为稀有?或许原因不在于杀毒本身,而是这些年个人系统的安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杀毒迎来了最强的竞争对手——微软。360公司主导的免费杀毒,够吸引了吧?但系统预装的MSE/Defender简直就是犯规级别的拉客行为。同时,微软MSE/Defender的业务能力也很不错。在AVTEST等专业反软件评测中,性能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和一些连测试都不敢参加的国货比起来,不知道高了多少。向上。▲微软自家安全中心Defender▲在最新的AV-TEST测试中,微软获得满分。在Win11时代,Defender早已成为系统预装。而微软正计划将Defender打造成跨平台产品,以进一步提升实力。杀毒软件是高科技产品。谁能比微软更懂Windows系统的代码?其他防病毒软件与微软竞争并不难。其次,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Windows9X甚至XP时代,代码可以轻易修改操作系统内核,但在Vista之后,由于用户层和内核的隔离架构,恶意代码更难为所欲为。Win11默认开启虚拟化隔离内核,使用TPM芯片进行硬件级加密。反软件的作用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此外,移动互联网并没有为杀毒软件带来新的市场。iOS和Android都有严格的安装包管理机制。原则上,他们不需要使用任何反软件。Apple甚至禁止声称是反软件的产品上架AppStore。iOS从该机制中消除了大部分未知代码。运行的机会,以及可以通过漏洞运行的代码(比如越狱),杀毒软件肯定是挡不住的。手机平台反软件的作用无非就是识别一个APP是否是钓鱼网站。很多安卓系统都有这个功能。在新兴市场无利可图,怪不得杀毒生意越来越难做了。▲iOS中的应用无法实现病毒扫描功能。Apple已禁止声称具有防病毒功能的应用程序上架AppStore。毫无疑问,杀毒软件已经没落了。或许在一些使用环境下它还是有用的,比如识别钓鱼网站、使用老系统,但是在以Win11为代表的新的使用环境下,它的使用就大不如前了。杀毒软件的没落对于安全厂商来说或许是一件坏事,但客观上也说明这些年用户环境越来越安全,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P2P下载工具如果你是老司机,你应该怀念那些使用P2P下载工具在网上兜风的日子。在那个BT软件为王、电驴软件为王的时代,各种资源似乎触手可及。只要打开某个论坛,或者输入关键词搜索,种子就会扑面而来。呼朋唤友一起种草,下载就在一瞬间。▲以比特彗星为代表的P2P下载器曾被很多朋友使用,但现在用户群明显缩水。然而,如今,专用的P2P下载工具早已失去了当初的辉煌。也许你也会下载BT或eD2k链接,但你使用的往往只是像迅雷这样的综合下载器——甚至这些下载器的知名度已经大幅下滑。虽然P2P下载技术本身在互联网中仍然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位,比如Win11的系统更新也会采用P2P技术传输数据,但是P2P下载工具的没落是不争的事实。手动配置Tracker添加peer节点、设置DLP防吸血、突破内网连接HighID……这些绝活已经失传于众;Bitcomet、μtorrent、eMule等,都成了小圈子的玩物。在P2P圈子里,“人人为一,人人为己”的口号是那么的符合互联网共享的精神,可是为什么这套却逐渐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呢?或许这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密不可分。▲如何找到电驴服务器?如何获得HighID?恐怕没有人打扰过。首先,P2P下载工具的使用有一定的门槛。与迅雷、网盘等简单易用的工具相比,专门的P2P工具更难上手。人们需要具备一些P2P传输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网络环境进行手动配置,才能有更理想的性能。很多人不能接受必须先自学再下载资源。▲流行的eMuleModeXtreme的配置,对于新手来说,这是一本圣经。其次,P2P下载工具的普及本身也会对版权保护构成挑战。在版权收紧的环境下,P2P下载被打压很正常。BTChina、VeryCD、极影……P2P资源站点一个接一个倒下,P2P下载生态逐渐萎缩,进而影响P2P下载速度。同时,一些地区的运营商通过特征码完成了对P2P流量的精准检测,限制了P2P下载的速度,使得P2P下载工具越来越无用。有些地区甚至伪装成Tracker或eMule服务器来执法打击P2P盗版下载和钓鱼,这使得P2P下载工具的使用环境更加恶劣。此外,P2P下载工具的商业化也很困难。所谓无利不早起,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P2P下载工具是无利可图的。P2P传输协议开放,资源不由P2P下载器提供。软件厂商很难通过下载工具销售资源和软件来盈利。最后,P2P共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人性的。做到“一劳永逸”容易,“一劳永逸”难。大多数P2P下载器下载完资源就跑路,做一些不存在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用户从专用的P2P下载工具转向迅雷和网盘的原因。迅雷吸血?和谐网盘?速度快就够了,何必呢!▲官方客服确认,迅雷等离线下载工具会“吸血”(不回传到公共P2P网络),但下载速度非常快,P2P是非常流行的下载工具盛行的时代互联网野蛮生长,但现在互联网已经被诸侯瓜分,维护资源利益的秩序越来越受到重视。P2P下载工具的生存空间远不如以前。Win11时代,P2P下载技术仍有一席之地,但飞资源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自研内核浏览器。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注意自己用的是什么浏览器呢?至少在过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有经验的网友也是浏览器老玩家,但是最近几年,这方面值得玩的产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浏览器从自研内核换成了Chromium马甲,换个浏览器基本就等同了切换到外观不同的Chrome。▲连微软都放弃了自研浏览器内核,Edge浏览器成了Chromium的马甲。带有它的Edge浏览器已经成为Chromium的附庸。连微软都投降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浏览器内核基本上也只有火狐了。浏览器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许多热衷于此的优秀工程师曾努力开发浏览器内核,但现在这个项目被忽略了。为什么自研内核的浏览器没落,大家都在追Chromium?这与时代背景和谷歌的经营策略是分不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平台占据了大部分流量,而Android是移动互联网流量的主要载体。Android系统使用的WebView与Chromium同源,这使得大量网页倾向于针对Chromium进行优化。虽然谷歌一直声称要推动Web标准化,但实际上一直在诱导前端开发者做标记“-webkit-”之类的事情,这导致了与其他浏览器内核的一些兼容性问题。▲Chromium(铬)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份额,自研内核吃力不讨好。换句话说,与Chromium的兼容性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越来越难了。Chromium是一个开源项目。开源社区多年的开发和维护使其极其成熟——尤其是与Edge这样的新项目相比,后者不仅成本低,而且问题更少。同时,Chromium自身的产品实力也非常强大。支持扩展程序,提倡多线程机制,性能和稳定性可圈可点。即使在正面竞争中,它也比Opera的Presto引擎和Firefox的Gecko引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何况还有Google生态的加持。▲多年来坚持自研内核的Firefox,从IE换成了Chrome。它能持续多久?相比之下,自主研发的引擎吃力不讨好,花钱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Opera、Edge等浏览器放弃将自研内核转移到Chromium也无可厚非。时至今日,人们仍然熟悉并坚持使用自研引擎的浏览器只有Firefox和Safari。微软曾经依靠Windows让IE成为桌面网页的兼容标准,而Google则依靠Android让Chromium风靡全球。Win11已经发布,微软未来能否在移动市场有所作为,重新夺回web标准的话语权?我们拭目以待。磁盘碎片整理工具说起必备的装机软件,优化大师这一类绝对是值得提名的。磁盘碎片整理往往是这类优化大师的重点功能。那个年代,如果不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一下磁盘碎片,电脑就会卡得不能自理。看着屏幕上的小方块被移动重组,是很多老用户的共同记忆。▲你用过磁盘碎片整理工具吗?如今Win11来了,磁盘碎片整理似乎已经和用户告别了,优化大师的身影也渐渐模糊了。很大一部分用户不会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这样的软件,为什么呢?这与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密切相关。先说硬件层面。从Win10时代开始,SSD逐渐取代HDD,成为主流的系统载体。HDD时代,数据存储在磁盘的扇区中,系统运行产生的小数据会分散分布在磁盘上。这些数据的物理位置是不连续的,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需要连续读取。保持HDD的磁头从一个扇区转到另一个扇区。这时候优化大师乃至系统本身的磁盘碎片整理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该功能可以对连续扇区的小数据进行重新排列,大大提高读取效率。▲对于HDD来说,让数据连续分布在相邻的扇区是很重要的,所以不需要磁盘碎片整理和SSD。SSD没有磁盘和扇区,也没有可机械移动的磁头,数据直接从NAND读取到操作系统,为HDD设计的碎片整理程序对SSD没有意义。由于硬件基础的不同,SSD对小文件的读取效率是HDD的数百倍,带来翻天覆地的体验。再说说软件层面。SSD的主控可以承载的数据算法比HDD复杂,这使得自动组织和优化大量数据成为可能。例如,SSD主控往往支持均衡磨损算法,可以尽可能均匀地将数据写入每个block,保证每个NANDblock的老化程度均匀;在写入之前,及时转移旧数据,清除无用数据……这些算法都是自动完成的,不需要人为干预。▲SSD主控可自动进行GC,无需人工干预。微软从Win7开始对SSD进行了适配和优化,引入了全新的WinFS系统,支持Trim等功能;在Win10和现在的Win11中,微软更是让操作系统的I/O算法更适合SSD的特性。要想获得最佳的系统体验,SSD必不可少。Win11时代,SSD成为主流,人们不再需要手动运行磁盘碎片整理程序。▲Win11适配SSD的特性,可以自动优化(Trim等),整个过程只需几秒,无需人工整理。现在人们一提到系统优化,往往会想到软件垃圾文件清理,这已经是极少进行磁盘碎片整理的需要了。这类工具的没落见证了硬件的发展,就让它们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吧。RSS阅读器用于阅读Internet上的文章。人们通常习惯去某个网站直接阅读,其实还有更方便的方法。几年前,RSS阅读非常流行。只要是支持RSS的网站,当你订阅了RSS后,一旦网站更新了内容,就会推送给你。使用RSS阅读器,您可以同时订阅多个网站的RSS。聚合了这些网站的内容后,不用跑来跑去就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都看一遍。这确实很方便,所以RSS被一些人认为是互联网阅读的未来——以后大家不用去各种网站,订阅RSS就可以了!▲许多网站,尤其是资讯站,过去都提供RSS订阅,用户也可以使用RSS订阅作品或资源更新。然而,如此便捷的方法,如今却成了冷门技能。在Win11中,虽然系统自带了一个推送信息的widget,汇集了各种来源的新闻,但是RSS这个名字已经不再家喻户晓了。RSS阅读器的衰落可能是由于进入壁垒和未能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RSS不流行,首先是使用门槛高。对很多人来说,找到一个网站的RSS源并将其添加到RSS阅读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次,RSS的内容不全,有的网站不提供RSS,有的网站只提供RSS的文章头部。某些元素,例如网页中嵌入的音频和视频,可能无法被RSS捕获;RSS没有足够的交互元素,推送给你的东西基本上只能阅读和分享给他人,不太适合不符合Web2.0的人,人是内容生产者的精神。其次,人们从来没有想出一种通过RSS阅读器持续赚大钱的方法——即使是Google。当谷歌在2013年宣布关闭最著名、最好的RSS阅读器GoogleReader时,似乎表明RSS正在吃枣丸。RSS的核心功能是订阅,但在纯RSS阅读器中,阅读器只是一个频道,RSS是内容,阅读器无法控制RSS带来的流量。▲直到谷歌阅读器被关闭,它仍然保持着极高的产品力、极佳的用户口碑和非常庞大的用户群。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给RSS阅读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实在微博上关注某位大V,在微信上订阅某公众号,类似于订阅RSS。他们也有更强的社会属性。控制交通很容易实现。RSS上手难,交互不易。连谷歌都找不到RSS的盈利点。公众远离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在Win11中,仍然有精美的第三方RSS阅读器应用,但此类工具已完全沦为小众。不过,RSS虽然小众,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会被完全淘汰。毕竟作为一个标准,RSS其实是符合互联网的开放精神的,可以毫无成本负担的使用。对于一些花哨的内容,比如微博微信上发不了的内容,用RSS订阅也没有压力。我不会告诉你内容是什么。此外,据悉,Facebook的好友动态是基于RSS订阅推送的。如果未来能够发现更多RSS的应用方式,RSS可能会以更多的姿态回归人们的视野。总结作为新时代微软的桥头堡,Win11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微软生态的有力支撑,Windows软件早已经迭代了一个又一个。在新软件层出不穷的同时,很多经典软件也在逐渐没落。移动互联网停摆浪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猛烈。Win11能否延续前辈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