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壁垒之下,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这对人工智能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新机会,使得AI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金融行业,由于将人工智能引入金融服务,蚂蚁金服成为全球独角兽之王,估值高达2000亿美元,A+H模式有望科创板上市。而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大数据为驱动,推动零售金融数字化转型。还有制造、供应链管理、医疗、智能家居等细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工业智能化转型,各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国于2017年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以BAT、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纷纷调整战略,AI创新独角兽也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在用户、数据、应用场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推动了国内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今天,为了进一步落实人工智能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中不断自我优化,包括标准在基础共性、伦理、安全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及隐私等方面,我国发布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同时立足国内外,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注重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车联网等相关标准体系的协调匹配,为高新技术产业保驾护航。——质量发展。对于国家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指南的发布,以及当前新基建背景下,深耕人工智能应用的厂商将释放新一轮发展机遇。那么,除了BAT、华为等科技巨头,本文梳理了机器视觉、智能语音、智能家居、AI云、AI芯片等各个细分领域的核心玩家,对于他们来说,有望受益从人工智能浪潮红利迎来最佳发展期。机器视觉:旷视科技的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市场增长强劲。IDC报告指出,疫情过后,公园和写字楼将带来一波人脸识别新需求。在传统行业中,工业质检检测应用层出不穷。但在机器视觉市场,以旷视、商汤、云从、依图为首的四大AI独角兽独领风骚。旷视、商汤等机器视觉独角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后一波浪潮,在机器视觉市场上明显领先于海康威视和大华。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旷视科技等后浪AI独角兽已成为机器视觉细分场景的领跑者。根据旷视科技此前披露的数据,2016年营收从6780万元增至2017年的3.13亿元,2018年增至14.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8.8%。业绩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视频物联网在城市和公共场所的应用所释放的巨大机遇。此外,面对国家新基建战略,旷视科技也在积极推动和助力新基建落地,并公布了AI新基建路线图。以“算法”为核心,结合应用,落地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细分领域,通过新一代AI与世界共享AI能力生产力平台。开发者可以通过旷视Brain++平台覆盖更多应用场景,推动AI新基建进程。智能语音:相比机器视觉,科大讯飞以后浪为主,智能语音技术则以科大讯飞、百度、阿里等科技巨头为主。当然,Apichi、小i机器人等优秀的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也成为了中国人工智能语音应用的主流玩家。IDC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语音语义应用市场规模达到12.25亿美元。除了智能家居等消费级产品,在智能客服、庭审语音转文字等方面也贡献了较大的市场规模。就市场格局而言,科大讯飞占据领先地位。作为领先的智能语音厂商,其2019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对于深耕人工智能20余年的科大讯飞来说,意味着其人工智能技术布局成果的浮出水面,也预示着其将迈入新的里程碑。目前,科大讯飞语音技术应用于教育、金融、政法、城市、汽车、翻译等场景。此外,其AI开放平台拥有超过112万开发者。在平台+赛道战略的引领下,开放平台、教育和智能硬件增长尤为迅猛,带动整体业绩稳步增长。智能家居: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驱动下,海尔智家在家居智能化领域发展迅速,消费者对家居场景中各类智能设备的竞争保持激烈。赛道大致可以分为以传统家电厂商、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公司为首的三大阵营。在传统厂商中,海尔智家尤为突出,已经打磨成为物联网生态品牌。对于海尔智家而言,由于较早布局智慧家庭,将场景品牌、生态品牌提升至集团战略,在生态培育上具有先发优势。从行业角度看,深耕家电多年、始终关注用户体验的海尔智家深知,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家电产品,必须全家使用场景,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为此,海尔智家立足衣、食、住、娱不同生活场景,成套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智慧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智家已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物联网转型的风向标,在国内三大家电巨头中率先迈向物联网转型。在2020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作为物联网生态品牌跻身全球品牌100强,标志着海尔的智能家居战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需要指出的是,备受关注的海尔电器私有化也已落地,将有利于业务协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速“物联网智能家居生态品牌战略”落地。”。AI云:百度智能云在全球智能化转型趋势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并将更多的应用迁移到云端,进一步激活了全球云服务市场。与此同时,选手们在云赛道上展开角逐,进入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比拼阶段。据《IDC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19)》介绍,AI能力已经成为用户选择云服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截至2020年4月,各厂商在公有云上开放的AI能力数量。从统计数据来看,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的能力开放最多。需要指出的是,凭借丰富的AI能力,百度智能云在多个细分领域均排名第一。从2019年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来看,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AI云领域连续两年位居国内第一。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只有百度智能云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商业收入。无论是智能音箱、家居等消费产品市场,还是其他企业级市场,百度智能云都建立了广泛的客户基础。AI芯片:地平线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尤其是NB-IoT、5G等无线通信技术规模不断扩大,带动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20亿,到2025年将增长至246亿,年复合增长率达13%。这一数据来自GSMA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随着数百亿设备接入网络,对物联网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急剧增加。结合ABIResearch早前发布的报告,2024年全球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美元。EdgeAI芯片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31%。未来几年。适用于各类智能设备的物联网和AI芯片需求激增,庞大的智能设备芯片需求可释放数百亿美元的市场机会,使得围绕AI芯片进行创新的企业在聚光灯下备受瞩目。寒武纪和地平线是最具代表性的AI芯片创新企业。寒武纪登陆科创板后,更是在上市当天冲刺千亿市值。对于地平线而言,其AI芯片的商用落地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和智能物联网两大赛道。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告诉笔者曾,AI芯片的技术要求极高,地平线的商业落地进展比较顺利。当然,绝对不是一飞冲天,需要稳扎稳打。目前,地平线已在ADAS、自动驾驶、高清地图、智能座舱等领域为一大批顶级Tier1、OEM、通讯运营商赋能,包括长安、英泰、奥迪、佛吉亚、SK电讯、包括众多顶级企业在内的理想合作伙伴正与地平线携手,加速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例如,长安汽车发布的主力车型UNI-T,内置中国首款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地平线征途II,计算能力达到每秒4万亿次,这表明地平线车规级人工智能中国芯片率先量产。此外,地平线与神州汽车创智签署了合作协议。中汽创智,又名T3科技,是由国资委投资,中国一汽、东风集团、长安汽车共同组建的技术共享平台。根据协议,双方将基于地平线业界领先的车规级AI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围绕高级驾驶辅助(ADAS)、高级别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加快智能汽车量产。平台技术研发。“作为边缘AI芯片的领导者,地平线长期致力于AI芯片的软硬件研发和商用落地。”地平线联合创始人、技术副总裁黄畅博士在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如是说。最后,在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积极利用科技推动新经济发展。我国还提出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释放增长活力。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智能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在人工智能标准和新基建战略指引下,为新技术发展释放政策红利。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的企业也正在迎来新时代。一轮机会。杨建勇,福布斯专栏作家,网易签约作者,连续三年(2017-2019)获得年度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入解读5G、物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其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