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谷歌眼镜之父辞职!智能硬件创意与百度融合

时间:2024-05-22 14:51:37 科技赋能

谷歌眼镜之父Babak Parviz已正式决定转投亚马逊。

除了谷歌眼镜之外,他还领导实验室研究用于检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隐形眼镜。

他的离开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震动。

有人引用了他在今年可穿戴技术大会上的话,“也许15年后,人们将把设备戴在头上行走……但Google Glass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声明也是他离开的前兆。

不久前,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也跳槽到了百度,这让业界纷纷猜测谷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让如此稀有的人才白白流失,投入了亚马逊和百度的怀抱。

为什么巴巴克放弃了他自己打造并让他出名的谷歌眼镜?谷歌眼镜存在哪些问题?体验者总结了续航不佳、强光下看不清屏幕、用户体验差等8大缺陷。

头痛、头晕等;在美国社交网络上,甚至有热议称它不适合在人多的地方佩戴:一来,戴它的人看起来像个怪胎,二来,和你相处的人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

正在被无情地入侵。

对此,谷歌逐渐转变了思路,放弃了自己深耕硬件的想法。

它决定与全球第三大眼镜制造商Marchon合作,专注于自己擅长搭建平台的技术领域,不再软硬兼施。

从巴巴克和吴恩达的离开,以及谷歌思维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这家互联网巨头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在发展智能硬件上所走过的弯路。

那么在智能硬件领域,互联网企业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发展智能硬件,互联网公司的王牌是技术。

作为互联网企业,在开发智能硬件时,技术是其核心竞争力。

就智能眼镜而言,主要问题是还不够智能。

例如,当它发送电子邮件时,除非你说得很慢并且语法正确,否则这将是一个大工程。

此外,它的语音控制也存在问题。

它很容易受到周围人言语的影响,并可能在不经意间被激活。

因此,它短时间内还无法取代手机等我们熟悉的智能设备。

可穿戴设备需要蓬勃发展,需要更成熟的语音、图像识别、语义理解等关键技术。

这背后是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支撑。

全球范围内,除了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研究机构外,目前只有百度、IBM、谷歌、微软四家公司建立了独立的深度学习研究机构。

其中,百度相对注重技术的深度开发。

年初,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CEO李彦宏亲自担任院长。

吸引了国内外该领域的顶尖专家。

就在今年5月,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加盟百度,一度引起业界轰动。

目前,“百度大脑”集成了全球领先的深度学习算法、数据建模、大规模GPU并行化平台等技术,实现无时无刻的学习和成长。

它拥有数亿个参数,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

网络。

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百度的图像识别能力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识别率约92%;中文语音识别准确率已超过90%。

事实上,业界早就在讨论智能硬件如何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一个有趣的观点是,“请让‘可穿戴设备’变得智能,而不是强迫我们把‘智能设备’戴在身上。

”就像智能眼镜这样的产品一样,人们更需要的是科技公司将技术直接嵌入到我现有的眼镜中,而不是让我戴上这个产品成为一个怪人。

因此,百度更需要考虑的可能是如何熟练地开发技术,使其融入生活,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

从技术本身而非其形式的角度改变生活,才是人们接受智能硬件的切入点。

发展智能硬件,搭建平台胜于软件和硬件并举。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智能硬件的发展,没有硬件基因的互联网公司应该更多地专注于打造平台,而不是软件和硬件并重。

开放技术和云服务,把硬件的事情交给合作伙伴,最大化各自的优势资源。

事实上,即使是像苹果这样有着软硬件一体化传统的公司,在智能硬件领域也遇到了瓶颈。

由于电池寿命、材料和工艺无法满足苹果的要求,用户渴望的 iwatch、iTV 等产品都被推迟了。

出不来。

因此,在最近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重点推出了HealthKit健康平台和HomeKit家庭平台。

在硬件发展进度缓慢的时候,挤进软件平台阵营,提前占领软件标准的领地。

相对而言,百度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始终注重打造平台,将技术和云服务开放给硬件厂商,将硬件流程留给合作伙伴。

在智能硬件方面,其重点一直是Baiduinside、Dulife、Carnet等平台,布局早于相应的Google Fit系列和Apple Kit系列。

百度Inside将所有云计算能力、营销资源、百度品牌全部封装到智能硬件中,将Inside模式应用到智能硬件领域。

这是百度的第一个举措。

在平台的基础上,百度往往选择与硬件厂商合作开发产品。

例如与海尔、佳能、三星等公司合作,联合推出20余款硬件。

从谷歌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领域的发展经验来看,有一个从软到硬,再回到软的过程。

在经历了谷歌眼镜、自动驾驶汽车等硬件尝试后,近期的谷歌开发者大会并没有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硬件。

而是推出了Google Fit、Android AUTO等平台,回归“软”阵营。

尽管谷歌从硬件转向软件,但这种迟来的觉醒仍然没能留住谷歌眼镜之父巴巴克。

但从智能硬件的发展趋势和各企业的做法来看,互联网企业发展智能硬件的关键是抓住技术和平台两大核心,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聚焦核心竞争力。

至于其他的事情,就让合作伙伴来处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