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格力与小米签订的五年协议吗?年底就能看到了。
但今年不是结束之年,而是智能家居进入物联网驱动的新阶段的一年。
智能家居市场空间巨大,是智能硬件与技术、平台等软件的结合。
传统家电厂商与小米等互联网企业各有独特优势,可以分工协作,共享市场爆发机会。
未来,小生态链(小米模式)是否有望主导大生态链(硬件与互联网公司的交叉合作)?今年以来,随着各种变现模式的出现,智能家居再次呈现融合加速发展的新局面:1)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家居附加值。
他们的产品通过使传统家电智能化。
2)以亚马逊、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将语音交互与自有电商业务结合起来,实现“硬件-平台-电商”的闭环,开辟智能家居新的商业模式。
3)海康威视等安全公司提供云服务,并通过服务费将其服务货币化。
发展瓶颈一一突破:互联互通、人机交互、企业变现 1、家电如何接入互联网?物联网助力家居产品互联 1.1 硬件互联网+智能家居平台,实现家电互联。
智能家居的发展是随着家居产品联网而出现的一个概念。
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家庭中的消费电子、消费电器、家居产品联网,可以实现最简单的智能化,丰富控制方式,甚至带来新的应用。
海尔是中国市场的先行者。
2006年,提出进入网络战略转型阶段,重点是产品互联网化。
硬件物联网探索:传统家电物联网从互联网电视开始,随后家居硬件物联网扩展到娱乐、安防、开关控制、照明、厨卫电器、医疗健康等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室内环境。
合作建立智能家居平台:随着互联网家居产品的增多,对便捷、统一的控制面板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此背景下,苹果推出HomeKit、三星推出智能家居平台SmartThings Hub、京东打造JD+平台、海尔推出U+云平台等,作为控制各种智能产品的入口,并与相应的移动端合作APP,智能家居产业 目前,“硬件-平台-APP”的互联控制体系已初步建立,理念加速落地。
基础智能更容易实现。
得益于智能插座、智能开关等智能小玩意的普及,空调、冰箱、台灯等不具备智能功能的传统家电也可以在线控制。
潜在用户可以利用“控制媒体(智能音箱或手机APP)+智能插座”可以快速建立基本的智能家居环境,有利于智能家居理念的快速普及和智能生活习惯的建立。
1.2英雄之间的竞争和平台大战带来了新的问题。
目前提供第三方智能服务的新思路有Apple HomeKit、Google Nest、三星智能物联网、亚马逊等在国外市场如火如荼的平台。
国内华为、阿里巴巴、京东的智能家居平台通过与家电厂商合作扩大了平台覆盖范围,而小米则相对封闭,努力塑造自己的生态系统。
总体来看,目前各平台还相对独立,消费者在购买智能家居产品时面临着“一方”的选择,不利于行业的普及和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各大厂商在互联互通方面做出的努力。
以美的M-Smart为例:通过平台的开放,美的获得了各行业的优质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智慧生活。
与其他平台相比,美的M-Smart物联网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
其他开发者通过注册申请并与美的签订协议即可获取美的M-Smart平台的SDK包及相关技术文档。
开发者的产品经过测试即可获得M-Smart认证。
美的目前已与华为、腾讯、小米、科大讯飞、阿里云、京东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生态圈,打造智慧生活方式。
互联互通问题解决了吗?虽然通过合作,部分家电型号同时出现在多个平台的搜索页面,但单一产品无法同时支持多个互联网家居平台。
互操作只是一小步,平台层面的互操作还亟待解决。
海尔空调与GE Appliances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Apple HomeKit技术的智能空调,可与Google Assistant、Amazon Alexa等互联,这意味着智能空调可以实现跨平台操作。
第三方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为解决互联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涂鸦智能成立于2006年,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标准化解决方案,包括智能模组、物联网云服务、APP开发等。
可通过涂鸦云代理模块提供协议转换,全面支持主流智能终端的控制,例如: Amazon Echo、Google Home、天猫精灵,还可以快速连接阿里巴巴小智、京东微联、微信硬件等平台。
2 人机交互繁琐无趣?语音控制已成为现实,交互方式不断拓展。
2.1 语音助手驱动控制方式从触摸向语音控制转变。
语音助手在智能音箱上的实现,引领了智能家居交互方式从手机触摸向语音控制的转变。
自然的语音交互属性推动了智能音箱的普及。
与其他主流智能家居设备(如路由器、智能冰箱、智能电视、安防摄像头、恒温器等)相比,智能音箱交互性更强,接入应用限制更少,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场景。
。
此外,智能音箱可以多位置部署,主音箱和迷你音箱协同实现设备联动,轻松将智能语音传播到全屋。
亚马逊是智能音箱领域的先行者,在年底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产品Echo。
通过日益智能化的 Alexa 语音助手,Echo 音箱控制中枢与 Fire TV、Ring、Blink 等其他第一方硬件协作,通过开放平台和技能支持控制超过 30,000 个第三方硬件,支持超过 30,000技能。
并塑造自己的智能生态。
语音助手在各类智能产品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体验。
传统的智能家居控制方式主要基于手机APP控制。
随着智能音箱、语音助手的进一步普及和家居生态的改善,空调、空调等都可以通过“天气好热”、“房子有点暗”等简单的日常语句来控制。
照明和其他设备甚至可以激活一系列顺序控制指令来快速切换房屋的状态。
2.2 交互方式的拓展在各类产品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不断探索的同时,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也日益丰富。
一方面,智能家居产品光学控制、传感器控制等使无声、无接触的交互方式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智能家居正在从被动响应命令向主动配合发展: 对命令的响应:被动响应智能家居需要通过特定信息触发才能激活。
目前,触发信号正从语音扩展到图像和传感。
主动合作:主动合作是指智能家居设备可以根据运行状态主动调整运行参数或推荐扩展产品。
智能家居从执行命令发展到简化生活。
3 如何实现从概念到实现的跨越?电商平台解决流量变现问题 3.1 传统家电厂商:智能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侧智能化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传统家电厂商享受更高溢价。
1)最初的智能是在产品中添加Wi-Fi。
例如,美的空调目前在京东销售。
元到元的大部分车型都有这个“WiFi智能控制”功能。
2)第二类智能化是更细致、更周到地优化家电功能。
例如,含有智能芯片的波轮洗衣机的价格比普通波轮洗衣机高出57%;美的IH全智能电饭锅,可以识别米种,智能选择加热曲线,价格是普通IH电饭锅的2.5倍。
3)更先进的智能赋予产品传统功能之外的属性,如人工智能、语音交互、视听娱乐等。
京东与美的联合打造的智能冰箱比普通多门冰箱贵44%。
传统家电厂商ASP提升+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流量无法带来实际销售额的可观增长。
虽然传统家电厂商的智能家居控制APP也提供了其他产品的购买入口,但大部分上市产品仍然仅限于同一品牌的家电。
作为高价值耐用品,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京东、苏宁等成熟产品。
对于电商平台的购买,APP很难推荐高价智能家电来刺激消费者购买。
3.2亚马逊:立足零售,拥有强大的电商背景,致力于为产品赋能语音购物能力,为音箱赋能语音购物能力,始终立足零售。
据OC&C Strategy Consultants预计,美国语音购物市场将从2018年的20亿美元扩大到2018年的1亿美元,消费者主要是40岁以下有孩子的家庭。
亚马逊拥有强大的电商背景,其智能家居商业模式仍以零售为主。
前期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推广Echo智能音箱,随后赋能并完善Alexa的语音购物能力,并增加其渠道语音(语音提供的产品选项只能少于3种,而首先推荐自有品牌或Amazon Choice精心挑选的品牌)。
2017年,亚马逊推出了售价仅为20美元的Amazon DashWand。
它内置 Alexa 语音助手。
只需扫描条形码或语音下单,产品就会直接添加到用户的亚马逊购物车中。
点击订购按钮后,产品将快速交付,无需搜索。
、添加购物车、确认付款等繁琐的环节,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购物。
它是亚马逊将语音助手与购物体验紧密结合的代表产品。
部署智能安全以确保交付“通过”大门。
随着Google Assistant、Amazon Alexa的普及,LG、飞利浦等家电企业,Ring等家庭自动化企业,ADT、Honeywell等安防行业纷纷推出新硬件产品以及基于人脸识别的安全服务等新业务。
我们相信,智能家居与安防行业的融合将带动行业加速发展。
随着基于人脸识别的视频分析技术的应用,我们注意到ADT、Ring等新公司开始探索提供基于视频分析的电子防盗、远程监控和远程控制服务。
亚马逊可以利用收购的智能安全公司Ring和Blink进一步强化其最近推出的Amazon Key门到门送货服务,实现“最后一米”(超越“最后一英里”)的快递服务。
由此,电商平台、智能音箱、语音助手、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紧密相连,为消费者提供流畅、便捷的语音购物体验。
3.3小米:投资+平台驱动的“遥控电商”从“零”到“第一批”用户:“爱好者”兴趣浓厚,有自己的流量优势。
第一批尝试智能家居的用户往往是对科技产品抱有浓厚兴趣的“发烧友级”玩家。
他们愿意为全套智能场景支付更高的溢价,但对家电的传统功能要求不高。
小米的生态链布局符合当前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
通过股权投资迅速拓展产品线,提供较为丰富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米粉”也是一群科技爱好者,小米也得以在智能家居领域不断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
“第一批”到“第N批”用户:“遥控电商”模式,售出硬件=精准销售渠道。
所谓“遥控电商”,是指将具有遥控特性(使用频率高、贴近用户、充分了解使用习惯)的智能硬件变成电商渠道。
小米在物联网智能家居普及初期就充分利用了先发优势。
少量小米IoT产品进入用户家庭环境后,无需投放文字或视频广告,也无需费力的地毯式促销,将销售的智能硬件本身变成了销售渠道。
一方面,可以通过捕捉用户的家庭环境、使用情况和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另一方面,通过万物互联,可以根据其他用户的使用和消费数据做出适当的产品推荐。
软投放的精准销售建议更容易被接受,从而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的销售增长。
3.4 流量变现的前提:高性价比+卓越品质+智能产品组合 小米今年以来通过投资拓展产品线,通过流量+云+硬件打造品牌内部闭合生态链。
公司除3C产品外的产品线从最初的手机配件(充电宝、耳机)发展到(1)空气净化器、可穿戴设备、电饭锅、机器人、平衡车等家电产品,以及(2)旅行箱、背包等扩大国内消费品。
公司已经拥有多个品类的小米IoT产品,大部分产品都可以连接米家APP进行控制,实现万物互联。
借助小米线上线下新零售平台带来的丰富流量资源和消费升级趋势,IoT生态链已初具规模,同时拥有5台以上小米IoT设备的用户数量已突破万家。
各种产品也会互相促进销售。
这一优势是公司强大的“护城河”,在物联网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小米能够抢占市场先机,不仅得益于自身的战略眼光、研发能力、布局推广、生产销售服务,更得益于市场环境赋予的“天时地利”。
“恰逢其时”,在于传统家电厂商深度参与大家电智能化。
其产品单价较高,不具备流量优势。
在人们还没有建立智能家居习惯的早期阶段,推广难度较大。
“地缘优势”在于,亚马逊、谷歌等国外大公司由于语言、地域等限制,在中国落地进展缓慢。
小米的流量优势、“遥控电商”模式以及相对丰富广阔的生态系统,使其早期发展表现突出。
未来智能家居:AI助力拓展想象空间。
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
人工智能方法可以实现改善用户体验的商机。
交互的下一阶段——独立操作的人类助手: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及其在智能家居领域的落地,智能家居将更加具备自动工作和独立操作的能力,真正在多种场景下解放人类的双手。
,如扫地机器人、厨房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等。
系统可以记录人类的动作并模仿。
可以独立操作的智能家居,例如 Moley Robotics 的厨房机器人系统,可能会真正彻底改变家庭。
场景不断拓展:目前智能应用场景主要在空间+场景两个维度进行探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工智能,当前的智能应用场景仅限于特定情况下或特定指令设置下的某种场景的服务,但场景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以海尔为例,今年海尔推出了U+智慧生活平台,支持水、安全、空气、食品、健康、娱乐、关怀七大智慧生态场景的应用,基本覆盖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场景。
以食物智能生态系统为例,U+冰箱可以识别食材并推荐菜单,抽油烟机在烹饪时显示菜谱。
餐后,U+洗碗机根据菜谱内容智能编写清洗程序,打造尽可能联动多个设备的智能系统。
厨房场景。
1 未来,AI管家将带来科幻般的智能家居体验。
什么是真正的“智能家居”?真正的智能家居系统在满足多设备联网、多种交互方式的要求后,需要配备成熟的AI,以:1)控制几乎所有的智能产品,实现互联交互的智能应用场景; 2)识别家庭中的各种智能设备定制产品功能并将其组合起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3)能够自主学习,适应用户个性化密码和需求。
人工智能管家正变得更加智能、更加高效。
《钢铁侠》中,托尼·斯塔克的全声控豪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配合主人指挥、调动资源、为人们服务的中枢就是AI管家贾维斯。
未来,AI将统一控制传感器和物联网,并能持续捕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习惯和偏好。
AI将变得更加智能、体贴。
AI管家会以个性化的动作回应用户模糊的需求。
如果它还说“太热了”,AI可以根据过去的记录选择打开窗户通风或打开空调。
智能AI管家将可以帮助用户主动管理家庭安全和清洁,甚至可以根据气候变化主动关心家人的健康并尽力应对。
2 智能家居空间巨大,“小米”与“格力”共享机遇。
据IDC统计,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并将以1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0年2亿美元。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仅为5%。
已售出的智能音箱中,只有6%与灯、开关、电视等智能设备连接,可见智能生态建设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格力、美的等传统家电制造商在品牌和制造方面仍具有优势。
以格力等传统大型家电制造商为代表的品牌经济、制造优势和产业精神仍将长期存在。
像格力这样的硬件获得品牌溢价和消费者认可并不容易。
传统家电厂商在家电市场上拥有外部整车厂无法替代的产业链整合优势。
此外,以格力为代表的工业精神可以大规模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满足普罗大众的消费需求。
小米IoT具有先发优势,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智能家居协议的转换和开放、传统家电厂商产品的大力推广以及智能家电需求的不断增加,小米可能需要:1)适当开放生态系统,接入精选的第三方智能家居产品。
2)严格把控质量:家电属于耐用消费品,很多消费者对小米家电的质量还处于观望状态。
小米要坚持精益求精的品质把控,耐心培育市场反应强烈的旗舰产品。
3)始终坚持高性价比路线,让消费者享受“感动、实惠”的智能家居。
通过增加消耗品销售和发展附加服务业务,我们将在维持物联网产品低价和追求资本市场ROE之间找到平衡。
4)强化服务,推出各级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考虑配备可选的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解决城市年轻家庭“有心但没时间”和成熟家庭“有时间但不知道如何安装”等潜在用户的担忧,从而将消费群体从爱好者扩大到更广泛的中国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