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7位,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创新指数前20名的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丁红阳指出,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经济创新能力的指标。
自今年以来,每年都会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美国连续多年占据榜首位置,而中国仅在科研人员数量、专利数量和科学出版物数量上排名第一。
这些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
丁红阳相信,中国将创新全球。
在多极化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速度惊人。
丁红阳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多年来在创新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其中,科技创新进步尤为明显。
我国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是保证我国科技进步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丁红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2018年,我国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额占全国GDP的2.15%,已超过欧盟国家2.1%的平均水平。
丁红阳认为,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已达到第一集团水平。
经过长期持续投入,我国科技正在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整体科技实力正在从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提升。
目前,中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高铁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在中国科技创新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丁红阳也指出了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短板。
丁红阳认为,虽然中国在很多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非常明显的短板。
我国主要来源创新供给能力仍然不足、顶尖科技人才相对匮乏、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等。
丁红阳客观分析,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顶尖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高端工程机械的液压和发动机部件目前基本依赖进口,而这两个部件可占整机成本的一半。
30%-50%;此外,我国数控机床、机器人所需的高端数控系统大部分仍依赖进口……我国当前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丁红阳认为,这对我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只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我们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赶上那些技术强国。
丁红阳认为,此时的中国必须审时度势,坚定突破关键科技,巩固基础研究,加快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中国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