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人工智能带来希望,也设置陷阱

时间:2024-05-22 18:51:55 科技赋能

科技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正在受到人们的大力赞誉和支持。

随着科技不断融入日常生活,人工智能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对于技术专家来说,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将给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对于其他人,比如工人来说,这是一场灾难,因为它可能会剥夺沃克的工作机会。

“大众说的都是对的,婆婆说的也是对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人工智能的未来更多的是威胁还是祝福。

与任何变革趋势一样,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带来了重大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大的风险可能不是我们最常讨论的风险。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最新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有潜力显着提高整体经济生产力:到2020年,人工智能很可能为全球GDP增长额外贡献13万亿美元,带动GDP增长约1.2%,可与历史上其他几项通用技术,如19世纪的蒸汽机、20世纪的工业机器人、21世纪的信息技术等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相媲美。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可能是,未来智能机器虽然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但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麦肯锡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可能不会对净就业产生重大影响。

全职就业需求可能面临巨大压力,但总体净影响可能比许多人担心的更为有限。

具体来说,利用新就业取代旧就业的历史趋势,并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自动化来适应较低的劳动产出比,人工智能投资带动的新增就业可增加就业5%左右。

总生产率效应对就业的正贡献约为10%。

不过,虽然目前整体形势乐观,但有关人工智能的消息也不全是好消息。

首先,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感受到人工智能的潜在优势,尤其是对生产力的积极影响。

事实上,华大智造研究表明,到2020年,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是未来五年的三倍甚至更多。

这与所谓的索洛悖论是一致的:生产力提升落后于技术进步——这是数字革命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对人工智能经济影响的估计往往被忽视,因为最初经济面临着高昂的实施和转型成本。

MGI的模拟显示,这些成本将在5年内达到总潜在收益的80%,但到2020年将降至三分之一。

随着技术日益成熟,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将逐渐积累,并可能在今年之后加速。

最令人不安的是,它带来的潜在好处可能分布不均。

由此产生的“人工智能鸿沟”将加剧数字鸿沟,而数字鸿沟已经加剧了经济不平等并破坏了竞争。

至于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工智能存在三个潜在差距。

第一个差距体现在公司层面。

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尖端企业预计从现在到 2020 年现金流将翻一番,而这一结果可能需要雇用更多员工。

此外,对于这些领先企业来说,他们往往拥有强大的数字基础、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倾向很高,并且对人工智能的商业案例持积极的看法。

那些不愿意或无法以同样的速度部署人工智能的公司将被远远抛在后面。

事实上,到2020年仍然完全不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或尚未完全吸收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其现金流可能会比目前水平下降20%,并面临裁员压力。

第二个差距体现在工人的能力上。

人工智能技术的传播将把劳动力需求从更容易自动化或外包给平台的重复性任务转向社交或认知驱动的任务。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主要是重复性的、数字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位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会出现最大的下降,从现在的约 40% 下降到明年的 30%。

需要较高数字技能的非重复性活动和工作可能会出现最大增幅,从现在的约 40% 增加到 50% 以上。

这种转变可能会导致工资差异扩大,大约 13% 的工资转移到需要非重复性和高数字技能的领域,这些领域的收入可能会增加,而重复性和低数字技能领域的工人则可能会增加收入。

可能会经历加薪停滞甚至减薪。

后者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可能会从33%下降到20%。

就业和工资差距扩大的直接后果是人才竞争加剧,尤其是那些擅长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缺乏数字和认知技能的人口比例仍然较高,存在结构性供给过剩的可能性。

第三个差距存在于国家之间,现在看来很明显,而且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自称人工智能领先的国家(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实现20-25%的经济效益增长,而新兴经济体可能只有这个比例的一半。

必须承认,发达经济体在采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为它们更擅长实施数字技术。

此外,在GDP增长放缓之际,发达国家别无选择,只能推动人工智能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增长——这在许多情况下反映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这些经济体的工资很高,这意味着用机器取代劳动力的动力比低工资发展中国家更强。

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经济体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创新和投资能力薄弱,基础技能落后。

另外,他们往往会采取其他方法(比如产业重组)来提高生产率,所以他们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动力不会像发达国家那么强烈,所以不太可能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在人工智能的使用中。

毫无疑问,这些人工智能差距的出现或扩大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国家之间的差距,需要紧急解决。

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前瞻性的做法,包括加强数字基础、积极鼓励采用人工智能。

此外,他们还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开拓自己的利基市场,政府需要资助学生或低技能人群的人工智能教育,以便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当地企业。

显然,完成这些任务并不容易。

培育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远比建造数百个大工厂困难得多,而支付学生出国学习人工智能对于发展前景黯淡的国家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但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这种平衡,人工智能也将为他们带来新的机遇:改善他们的生计并发展经济,而不必忍受恶劣的环境或血汗工厂。

然而,差异的出现并不一定是负面发展,将资源重新分配给业绩更好的企业可以使经济更加健康,从而为其他国家提供新的竞争优势。

总而言之,这些差距带来的风险不容低估。

远见和毅力是人工智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它会在带来长期收益之前带来短期痛苦。

如果这种痛苦发生在对人工智能分配不平等感到沮丧的背景下,可能会导致对技术的强烈抵制,而这些技术原本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力、收入增长和就业需求。

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