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干货】国人使用和购买可穿戴设备背后的七大秘密

时间:2024-05-22 18:42:10 科技赋能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

各类跑步高手、健身男女越来越多,健身私人教练这个迅速兴起的职业也证明了大众对于健身的巨大消费潜力。

相信很多人都购买过智能手环、手表等兼具“智能”和“运动”的产品。

然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却始终伴随着质疑。

这些设备真的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吗?各种复杂的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众运动习惯的养成?低廉的价格和外观真的是购买的动力吗?企鹅吃酷·真相专栏试图通过对用户心理和行为的真实探索,解锁智能运动装备背后的真正潜力。

以下是中国消费者使用可穿戴设备的七个真相:  1。

哪些运动更适合佩戴智能设备? ——骑行 首先,我们重点研究了购买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群体。

调查显示,70%的骑行者对他们使用的智能设备非常满意。

以跑步和步行为主要运动方式的人对智能设备的满意度超过50%。

因此,如果您经常骑行,您可能比其他人更适合智能锻炼设备。

接下来我们重点关注那些尚未购买可穿戴设备的人群的购买潜力。

跑步、健身器材、骑自行车的人位列“最有购买欲望的人群”前三名。

从事散步、打球等大众运动的人群有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意愿,分别达到46.1%和43.6%。

  2。

低廉的价格和外观不再是主要的购买驱动力。

如今,百元以下的智能手环选择很多,但仅以低价吸引用户并不明智。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购买”的最常见原因(48.2%)是“功能上没有用”。

可见,目前可穿戴设备在功能上尚无法形成“功能”价值。

3. 对于一半用户来说,可穿戴设备“没什么用处”。

那么,对于真正的用户来说,可穿戴设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改变呢?我们对用户使用效果的统计如下:超过一半的用户认为“使用该设备并不会改变他们的运动生活方式,只是增加了更多的数据”。

25.4%的人认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只有14.2%的人认为发生了较大变化,运动效果明显提高。

可见,仅依靠外部力量来监管体育并不容易。

用户的主观意愿是主要主体。

4、男性比女性更关心智能产品的外观。

如果想送男士运动装备,就要考虑外观。

通常,女性更注重产品的外观。

但对于智能运动装备,我们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注重产品外观。

23.3%的男性在购买时会考虑外观,而只有16.1%的女性会考虑。

此外,36.4%的女性不打算购买,主要原因是用处不大。

为了赢得女性的青睐,智能运动品牌应该思考如何在功能上吸引大量女性用户,而不是仅仅推出“粉色款”。

  5。

老年人更有可能放弃使用玩具。

两天后孩子们就会停止玩玩具。

成年人使用智能运动器材时也是如此。

28% 的 70 年代出生的人购买了智能设备,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将其丢弃。

80后这一比例下降至22.9%,90后为21.3%,00后仅为13.2%。

年纪越大,半途而废的几率就越高。

如此高的放弃率背后,是产品本身用户体验的不理想。

尤其是对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来说,依靠新的科技产品来改变多年来的运动习惯是很困难的。

6、多用途手机APP荣获冠军。

30%的受访者使用过运动手环,31.5%的人使用过独立的手机运动APP。

虽然手机在功能或数据准确性上无法与手环竞争,但其使用率却高得惊人。

仅仅因为移动应用程序是免费的?根据我们前期的调查,在不购买或购买后不再使用的原因中,价格高(16.7%)仅排在第二位,远低于第一位“很少用”的原因。

在可穿戴设备尚未实现压倒性功能的今天,“一物多用”的便利性已经成为更多用户的选择——而移动运动应用抓住了这个机会。

7、年纪越大,越爱手镯。

从年龄段来看,年龄越大,使用手环的比例越大。

70后中有37.3%的人曾经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智能手环,90后的比例为26.1%,00后的比例仅为21%。

此外,80后、90后使用手环的人数与手机App相当,2000后使用手机App的人数远高于使用过手环的人数,最后说一下:运动和健康将成为国人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也逐渐显现。

作为运动的“伴侣”,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向上满足高端运动爱好者,向下满足大众运动需求。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挑战。

如今智能运动装备的高废弃率说明大众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我需要,但你给我的是错的。

价格不再是真正的瓶颈。

满足大众需求,特别是挖掘“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是可穿戴设备在大众市场普及的关键。

对于高端用户来说,专业是第一位的。

不用担心“用户不知道如何使用”。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关“使用复杂”的投诉仅占6%左右——所以,尽量为专业人士提供足够的产品功能!此外,在这份报告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包括年龄越大越喜欢手环、男性比女性更注重外表等等,这些也值得可穿戴厂商参考。

在产品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