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中国可穿戴设备的悲惨现实与未来

时间:2024-05-22 18:39:21 科技赋能

作为智能硬件的一部分,可穿戴设备近两年在国内市场被炒得沸沸扬扬。

互联网厂商、传统厂商、全国成千上万的创业团队都在争先恐后地推出自己的产品,以求找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国内不少众筹网站也推出了平台,供开发者展示自己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

京东众筹表示,目前其平台上有7款产品破百万。

不过,大多数可穿戴设备能筹集到几十万、几十万,已经算不错了。

很多都是短暂的,扮演着路人的角色。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有一些开发团队利用看似美妙的产品和商业计划,先从投资者那里获得数百万的初始投资,然后用这笔钱和天价的前景来欺骗其他投资者。

,并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

至于最终的产品推出结果,投资者能否收回资金则是另一回事。

借用乐跑销售总监隋鑫在中国国际通信展(PT/ExpoCommCHINA)ICT高层论坛智能硬件发展分论坛演讲时的一句话:可穿戴设备的现实很悲哀,但未来应该是辉煌的。

  经验是关键。

中国市场目前的现状是,一个产品(硬件)好,消费者就愿意买单。

然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后续服务应该是免费的。

可穿戴设备最大的价值恰好就是消费者的服务体验。

因此,整个产业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消费者认可服务费的习惯。

只有在此基础上,可穿戴设备才能不断发展。

虽然消费者因传统思维而不愿意为后期服务付费,但另一方面,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体验服务确实不尽如人意。

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不仅外观毫无特色,而且功能也都是一样的。

例如,几乎所有健身健康厂商都称自己的产品可以测量心率、血压、体温、卡路里、计步、监测和改善睡眠质量等。

而且,由于算法开发问题,测量的数据也并不准确。

为消费者提供健身管理、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台云端积累的大数据的分析。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会影响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即使有的消费者出于时尚和好奇而购买,但由于使用后没有体验到商家促销的效果,也不会长期使用,而只是将其投入使用。

它们在架子上。

不过,长期负责市场销售的隋鑫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表示,如果数据精确到医疗级别,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必然会比现在贵很多,很少有消费者会购买。

连锁反应是开发商无法生存。

他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必须一步一步来。

首先,开发者必须生存并能够不断改进产品。

现阶段可穿戴设备的重要目的是改变消费者的习惯。

例如,对于主打健身功能的设备,消费者首先应该养成长期使用的习惯。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监测的准确性将会及时提高。

此外,业内人士的共识是,未来可穿戴设备不需要具备所有功能,也不需要向所有公众开放。

必须聚焦细分市场,向专业领域发展,才能给消费者带来长期的、有用的价值。

  不要将消费者视为提款机。

目前,可穿戴设备在市场上的推出还处于测试阶段。

现在有一种观点:以前厂家生产的是高质量的产品,但现在需要转变观念,快速走向市场,然后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与消费者共同开发产品。

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

当制造商推出新一代产品时,通常会利用高昂的研发成本从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身上获取巨额利润。

如果打着与消费者共同开发提升用户体验的幌子,那么消费者就不得不为厂商每一代产品的高额利润买单。

消费者是否被用作提款机和傻瓜?无论叫筹款还是众筹,可穿戴产品都必须提前尽可能多地进行市场调研,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精心开发,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拥有良好的体验。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中外开发商态度上最大的差异。

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前景很好,但仍需要改变目前鱼龙混杂的局面。

事实上,包括笔者在内,没有人有意唱衰可穿戴设备,这个行业也不会唱衰。

但要想健康发展,深入研究、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