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谁将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最终赢家?

时间:2024-05-22 18:37:00 科技赋能

在互联网科技时代,任何领域的参与者中,谁将成为最终的王者,谁将成为时代的炮灰,目前还很难预测。

也许下一个失败者就是你。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时代赋予的竞争魅力,也是现实颇为残酷的一面。

智能穿戴产业的兴起是互联网技术诞生的典型代表。

四五年前,任何人在手腕上戴上智能手表甚至智能手环,走在街上都会显得特别时尚。

正是在那个时候,智能穿戴行业开始火爆。

截至2018年,市场上有许多可穿戴设备公司。

企业家纷纷进入这个行业,资本家也争先恐后地投入资金。

智能穿戴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大小小的企业同台竞技。

场面非常宏大、壮观。

当时的参与者一定没有想到,几年后,智能穿戴市场会如此不景气。

当年12月,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倒闭的消息震惊了整个科技圈。

这是智能穿戴行业走向衰落的信号。

此外,华硕因智能手表销量未达到预期而放弃了ZenWatch智能手表产品线、华为智能手表部门被裁撤、摩托罗拉终止了新一代智能手表Moto的开发……科技巨头正在逐渐从前方撤退。

线下,智能穿戴行业已进入发展瓶颈期。

7月7日,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称,前智能手环巨头Jawbone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这意味着又一个智能穿戴巨头无法承受现实而倒下。

再次警告各大品牌必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工业的未来。

据了解,Jawbone 多年来一直与 Fitbit 和苹果等竞争对手作斗争。

它经历了全球裁员、出售扬声器业务、停产运动手环、首席财务官离职以及长期财务压力。

现在仅仅两年就破产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家曾经的智能穿戴巨头跌落神坛?业内人士分析,Jawbone的产品功能并不独特,价格远高于其他品牌产品,加上缺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使其陷入危机。

从2016年巅峰时期市值过亿的智能手环之王,到关闭所有业务、转向健康相关软硬件服务,Jawbone的命运是整个智能穿戴行业轮回的一个缩影。

资本和人才的大量涌入,迅速推动智能穿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

基于产品形态的各种载体一一呈现,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服装、智能鞋、智能珠宝等。

然而仅仅两三年时间,就出现了基础技术不完善、产业链人才匮乏等缺点问题凸显,导致用户体验下降,消费者不买账,智能穿戴行业陷入第一波危机。

这也是豪门及时撤离的根本原因。

从羡慕、追求某款智能穿戴产品,到最后拥有它并喜欢出门炫耀,再到把它放在角落几天不新鲜、再也记不住,这就是消费者的走法从不必拥有,到放弃这个产品。

是产品的真实写照。

也许你现在回想起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产品实在是太“受困”了,而这恰恰是整个智能穿戴行业进入寒冬的前提。

如果一个产品不能让消费者产生依赖,你还指望它能做到多少?首先,用户体验差,表现为待机时间短、监控不准确。

现阶段,健康可穿戴设备一般需要充电以保证数据的正常运行。

但以智能手环为例,待机时间短成为不少用户放弃的原因之一。

如果它没电三两天,用户就会忘记它。

充电、不想充电等都会导致智能手环被放在角落里而不再提起。

另外,智能手环、手表虽然可以监测数据,但数据比较单一,监测不准确。

用户看到的往往只是纯粹的数据。

没有办法知道数据本身的准确性以及数据背后对用户的意义。

其次,同质化严重,大多是监测睡眠、计步等。

目前,很大一部分智能穿戴产品的功能和形态都比较集中。

据Gartner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一段时间后感到厌倦并选择放弃。

其中,智能手表的废弃率为29%,健身可穿戴设备的废弃率为30%。

%。

如此高的废弃率反映出智能穿戴行业的弱点——同质化严重、过于注重功能开发而忽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第三,产品价值无用,没有实际或革命性的应用。

过去消费者对产品消费从未形成自我判断标准,但现在无论是基于产品本身、技术还是应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判断。

消费者更加理性,更加关注新技术。

实用,尤其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真正意义。

这就要求企业将关注点从追求华丽的新技术转向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解决健康问题、提出健康建议。

第四,新兴技术的加入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太大的革命性意义。

外媒VentureBeat宣布,可穿戴人工智能(AI)是下一个热门技术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似乎能够在任何行业擦出新的火花。

当然,联手智能穿戴行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对策,但这种反作用并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延伸至市场。

因此,智能穿戴行业想要走出寒冬还需要一段时间。

智能穿戴产业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从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和智能手环巨头Jawbone身上看到了失败者的影子。

然后我们就会看到目前市场上生存得比较好的公司,比如Fitbit、小米、苹果等失败者的影子。

发现成功人士的独特品质——与众不同。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万台,比今年第四季度的1万台增长了16.9%。

从品牌排名来看,华为位居行业第一。

依次是Fitbit,小米紧随其后,苹果排名第三,Garmin和三星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

事实上,小米的快速扩张是有目共睹的。

其旗下的小米智能手环凭借低价策略迅速走红,满足了想要购买智能手环但受高价困扰的消费者的需求。

《年全球可穿戴市场报告》显示,小米手环全年出货量1万只,市场份额提升至15.4%。

小米手环系列已经击败苹果,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并且正在蚕食Fitbit的市场份额。

今年4月,小米手环制造商华米科技透露,截至目前,小米手环出货量已突破1万台。

除了低价的小米手环之外,苹果的智能手表Apple Watch也凭借品质和创新的设计俘获了消费者的心。

苹果Apple Watch全年出货量下降7.9%至1万台,份额为10.5%,占据市场第三位。

小米的低价、苹果的品质和创新设计赋予了它自己鲜明的品牌标签,而那些没有自己独特特色的智能穿戴厂商可能会慢慢淡出公众视野,成为下一个炮灰。

目前,智能穿戴行业的产品形态已经被颠覆。

企业纵向竞争的是技术、功能等硬件领域,横向竞争的是企业是否有深耕用户的思维,创造新的用户价值和产品。

价值属于抽象价值层面。

显然,后者将成为深耕智能穿戴市场的企业拉开距离的主要标准。

接下来,智能穿戴产业将更加理性,产业发展将从之前的无序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深耕用户需求后,谁将最先消除浮躁、积累技术、创新、生产产品?谁开发出革命性的产品,谁就能在未来的智能穿戴行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