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已经过时了, “VR元年”如何变成“VR寒冬”?

时间:2024-05-22 18:15:18 科技赋能

要谈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总有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趋势。

然而,有些趋势会发展和壮大,而另一些则很快就会消亡。

这种现象,再加上互联网科技媒体的激烈竞争和对新趋势的热切追求,给参与其中的人带来了过山车般的体验。

回顾历史:“可穿戴设备”是如何过时的?不说远了,在笔者刚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年,智能硬件的概念就开始出现了。

低功耗、低成本、小型化的传感器,加上低功耗蓝牙,逐渐在智能手机上流行起来,催生了一波硬件+app的“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各种智能家居和出行产品。

那时的智能硬件和今天的VR是一样的。

资本涌入,初创公司无数,巨头也纷纷布局,垂直媒体大量涌现,科技媒体也为其设立专题栏目,安排专门的记者、编辑进行跟踪报道。

笔者关注的是智能硬件这一品类。

就像今天的VR一样,关于可穿戴设备的报道满天飞,各种报道层出不穷。

初创公司正在尽最大努力将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带入他们的产品中。

比如,笔者曾经遇到过一家想要举报的平衡车公司。

他们自己的产品叫可穿戴设备,并辩称“这个也可以随身携带”,让人哭笑不得。

当时,很多人将智能手表称为“下一个智能手机”,将谷歌眼镜称为“下一个计算平台”,称智能家居将“颠覆传统家电行业”。

市场会让一切概念显露出本来面目。

到了2016年,我们看到市场上推出了大量产品,尤其是最重要的Apple Watch,但没有一个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

昔日的吹捧变成了“智能手环已死”、“谷歌眼镜已死”,伴随着可怕的头条新闻,“可穿戴”的概念不再是每个人都想拥抱的东西,而是每个人都回避的东西,媒体也不再谈论它。

更长地提到可穿戴设备。

但互联网行业不会纠缠于过去。

就像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一样,一波过去,另一波又会兴起。

Google Glass 是否消亡并不重要,Oculus 将会接手;可穿戴设备已经不流行了,我们还有AR、VR和各种R。

虽然VR也是可穿戴的,但谁愿意坚持一个过时的概念呢? “可穿戴”已经死了,雷可穿戴自然也活不下去了。

但是注册一个新的公众号有多难呢? “下一个计算平台”VR正处于鼎盛时期,而VR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沉浸感。

  “VR元年”如何变成“VR寒冬”? VR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可穿戴设备。

一大批垂直媒体涌现。

科技媒体纷纷推出新栏目和公众号,以及各种报道,各行各业又要被“搅乱”了。

作为VR领域的媒体从业者,每次参加HTC举办的Vive活动,我都会听到Vive中国区总经理王从清的演讲。

而他几乎总是讲的一个故事是:很多年前,当他第一次得到一台个人电脑时,他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来玩(研究)它,当他第一次得到一台VR设备时,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再次重复。

这意味着VR的到来就像个人电脑的到来一样。

如果这对你来说难以置信,那么他接下来的演讲会让你的嘴巴张得更大。

王从庆并没有止步于个人电脑。

在他的PPT中,VR是一个比智能手机更有前景的行业,将颠覆从娱乐、教育、购物到旅游、医疗等各行各业。

但正如上面所说,市场会让一切概念显露出本来面目。

上半年,很多人说今年是VR元年。

事实上,从2010年到2017年,每年人们都说是VR元年。

上个世纪还有另外两个虚拟现实元年。

在 VR 的头两年,我想利用它。

他们都是在享受VR流行的同时死去的。

这么多年里,今年是我最认可的一年,因为这是主流VR头盔厂商将产品推向消费市场的一年。

现实显然没有达到很多人的预期。

对于出货最早、货源最充足的 HTC Vive,7 月份的 Steam 数据显示,Vive 总装机量在 10 万台左右; 9月份,Reddit上发布的一项Steam调查显示,7月份Steam平台上的HTC Vive拥有者数量仅增长了0.3%,而8月份增长陷入停滞。

这些消息,加上资本市场VR融资下滑的数据,以及投资机构的观望模式,让媒体得出了“VR寒冬”的结论。

文章走红后,更多媒体跟进报道。

那么VR会不会像可穿戴设备一样成为“过时的网红”呢?如果你问作者,我无法给你明确的答案,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些别的事情。

喧嚣之下,现实媒体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网络媒体更是如此。

既然谈VR,自然要肩负KPI。

对于创业垂直媒体来说,压力只会更大。

社交媒体时代,想要吸引点击、转发、讨论,就必须触动读者的情感,让你一瞬间兴奋,下一秒陷入沉思。

“元年”和“冬”这两个词最能引起共鸣。

笔者的高中同学在腾讯工作。

他最近向笔者咨询了VR行业的情况。

因为他们部门正在考虑要不要做一件事,所以让他研究一下,但他总共只花了百分之十的时间。

他表示,“如果媒体看到我们做了一些与VR相关的事情,他们就必须深入解读腾讯VR这一行动背后的野心。

其实我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花了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做。

,我们先来看看。

“是啊,但是如果没有深入的了解,媒体怎么能完成KPI呢?”作者说。

现实情况是,每个人都在看到诸如“VR 冬天”和“VR 增长停滞”之类的头条新闻。

Oculus创始人Palmer Luckey在推特上指出,Reddit的调查并不可靠,但关注的人并不多。

据称,这只是媒体的“点击欺诈”。

“Steam上的调查是VR用户自愿参与的,参与时需要连接VR头盔。

”换句话说,这项调查的可信度与网络上的各种民意调查的可信度大致相同。

事实上,Road to VR是根据Tilt Brush的装机量来计算Vive的装机量的。

其数据仅具有参考价值,引用其分析并不可靠。

Palmer Luckey 的推特截图。

融资金额有所下降。

冬天总是很冷。

作者想说的是,写“融资额减少”和写“冬天”,点击量会有巨大差距。

喧嚣之下的现实通常更加无聊。

媒体最大的敌人是无聊。

“智能手环已死”、“谷歌眼镜已死”也是事实。

腕带并没有消亡,只是市场没有最初吹捧的那么大;许多生产与谷歌眼镜类似产品的公司仍在运营。

事实上,可穿戴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独角兽,比如华米推出了小米手环。

大多数真正消亡的项目都是那些纯粹追逐“可穿戴”概念的媒体红利的项目。

当股息结束时,他们就死了。

但不要后悔,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并不关心,而是乐观地追逐下一个热门概念。

笔者遇到过不止一个以前做可穿戴设备,现在转做VR来求报道的人。

事实上,如果我们理性地理解这些产品,比如一个可以连接移动应用的体重秤,它仍然是一个体重秤,但多了一个功能,而谷歌眼镜只是在右上角有一个很小的区别标记。

眼镜的一角。

只是一个效率较低的屏幕,大概不会有这么大的波动。

但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KPI又如何呢?回到VR,之前王从庆演讲的PPT以及媒体对VR的各种吹捧,都引发了人们对VR的厚望。

然而,每个人都可以预测未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现实。

VR很棒,但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科幻。

VR利用凸透镜的光学设计以及左右眼图像的差异,让我们的眼睛以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三维世界。

这个设计并不特别。

支撑这波VR浪潮的真正技术进步在于近年来小尺寸、高分辨率AMOLED屏幕的出现;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的提高;以及低成本、高精度空间定位系统的出现,例如Lighthouse。

目前,VR的核心技术已经基本确定。

未来的主要进展基本上是提高屏幕分辨率,提高主机性能,让定位系统更好用,让头盔变得更轻更小,变得无线,交互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不过,空间定位+动作捕捉控制器的主流地位不太可能改变。

创新最大的可能性来自于内容。

VR的交互和显示特性显然还没有被内容充分利用。

如今,VR的地位与去年智能手表的地位相同。

最重要的产品Apple Watch已经推出,我们期待杀手级应用的出现。

对于VR来说,重量级产品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

缺少的是杀手级内容。

然而,智能手表尚未等到所谓能够大幅拉动销量的“杀手级应用”。

VR是否会存在还很难说,但很多人显然已经等不及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VR目前的状态,最准确的就是无论是硬件还是内容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可以肯定的是,VR不会立即颠覆各行各业,包括它的两个主要使用场景:游戏和影视,未来也不太可能发生。

最大的可能性是,像过时的“可穿戴设备”一样,那些追逐媒体红利的人将会消亡,留下少数独角兽,市场将稳步增长,但没有太大的兴奋点。

这就是媒体认为的“死”了。

不久之后,Vive、Rift 和 PSVR 就会以实际用户数量告诉我们 VR 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