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已经变得“与众不同”,如何阻止发展下滑?

时间:2024-05-22 17:51:33 科技赋能

去年,CES专门为可穿戴设备开设了展厅。

今年,这项“特权”被取消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原因。

IDC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依然疲软,整体销量为1万台,仅维持3.1%的微弱增长,出货量为1万台,较1万台有所下降。

去年同期的单位。

51.6%。

与此同时,Fitbit 先后收购了智能手表公司 Pebble 和 Vector,微软、Moto 也相继宣布退出智能手环市场……消息纷至沓来,智能穿戴市场的天空一片灰暗,这让人感到不知所措。

市场疲软?真正的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

2009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镜,引起瞩目。

后来,一些可穿戴设备逐渐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2018年,Apple Watch的推出成为引爆智能穿戴市场的关键因素。

以此为导火索,智能手表、手环、眼镜、项圈等多种产品纷纷亮相,可穿戴设备开始悄然流行。

据相关统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万台,2017年达到1万台。

目前,前三季度的出货量仅为1万台,比前年市场还少1万台。

此前今年年初,IDC发布报告称,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38.2%,达到1.1亿台。

然而,面对2019年的市场疲软,IDC预计的二次发力却被“打了脸”。

目前,可穿戴设备普及过后,续航差、功能单一、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逐渐开始显现。

于是,“鸡肋”成为了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环和智能手机的显着代名词。

手表是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两种产品。

面对市场的疲软,很多人都在感叹智能可穿戴设备可能会淡出市场??。

然而就在几天前,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数据可以有效预测疾病。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这个消息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复活”的希望。

事实上,无论当前市场如何火热,可穿戴设备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而今年是一个类似于洗牌的阶段,或者说是洗牌的征兆。

在用户需求得到落实之前,可穿戴设备市场不能说已经真正起飞。

开始之前,市场定位的脉搏一定要准确。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可穿戴设备。

不过,纵观每一款产品的宣传,我们应该能够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产品,哪怕是一款智能内衣,重点还是看重它的智能功能,或者说它能给人们带来的智能服务。

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些智能服务确实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并吸引他们自掏腰包。

然而体验了一段时间后,等待可穿戴设备的最终结果就是被抛弃。

一侧甚至布满了灰尘。

以智能手表为例。

在厂商眼中,它首先是一个可以监测身体数据或者具有支付等功能的智能设备,其次它是一块手表。

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智能手表首先被视为一款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意义的手表,其次还有数据监控等功能。

目前,智能手表的“智能”更多体现在数据监测、收发短信等方面,这些功能让其与普通手表有所不同。

不过说实话,除了某些人群之外,每天关注自己身体数据的人并不多,所以“数据监测”功能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

至于发送和接收短信,这个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手机的存在,再加上电池续航时间太短等问题。

直到唯一的亮点智能服务无法实现,与同价位的智能手表相比,美客君更喜欢普通手表,不仅满足报时的需求,而且续航时间长,而且不担心大多数智能手表和手机之间尴尬的依赖关系。

目前,所有可穿戴设备面临的问题都是相似的,这意味着它们的起跑线仍然相同。

当一些厂商退出可穿戴设备市场时,耐克、New Balance等一些运动品牌作为新玩家开始布局自己的可穿戴设备市场。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他们此时进入市场的知名度并不高。

要乐观。

比如New Balance,作为运动品牌,虽然目前智能手表市场比智能手环更具吸引力,但在运动场景下,后者显然比前者更适合。

因此,除了整体市场的不确定性之外,由于New Balance将主要目标定在运动市场,New Balance此时推出智能手表显然不合适。

在当下的可穿戴设备中,智能属性的光环掩盖了产品本身的原有特性。

随着无法抱怨“智能”服务,产品本身的属性显露出来,但此时的价值已不再是人们所期待的。

,从而沦为可以说是“四异”的存在。

在“智能”服务真正落地之前,可穿戴设备厂商仍需根据用户需求不断探索。

在此之前,与其做一款既不太低也不太高的产品,还不如从产品原有的属性入手,完善产品的细节,比如延长电池寿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