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服务机器人什么时候走进你家?

时间:2024-05-22 20:00:05 科技赋能

日前,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在沈阳启动。

图为工程师检查机器人。

本报记者 何勇 胡静一 摄 近年来,人工智能持续受到资本的青睐。

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内的不少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

美国也有研究报告表明,未来20年,美国47%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服务机器人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从工厂、物流、医院,到成为家政服务的大帮手,养老机器人、辅导机器人等各类服务机器人不断突破“机械臂”、“手脑并用”的范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

更好便捷的生活。

新突破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层面加速创新的条件已经成熟。

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预计到2020年,中国数据量将达到8.6泽字节,约占全球总量的21%;深度学习的出现突破了过去机器学习领域浅层学习算法的局限性,颠覆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算法的设计思路;图形处理器、网络处理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专用芯片的出现,使得数据处理速度不再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限制。

瓶颈。

在中国,人工智能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其落地应用也上升到了政策层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也是中国需要面对的严峻课题。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正在逐渐消退。

人口老龄化反映在经济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专家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线下实体产业不断受到冲击,用服务机器人来替代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服务机器人不仅可以标准化服务流程,还可以节省人工成本。

因此,服务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说恰逢其时。

新蓝海 目前,服务机器人在整个人工智能领域占据的份额不断增大,其应用场景的逐步丰富也让不少企业意识到了这片新蓝海的发展潜力。

家住山东的张女士曾在一家餐厅体验过机器人服务。

她很兴奋地说:“以前都是人工上菜,现在餐厅可以用机器人代替服务员了,科技发展真快,赞!”可以想象,未来这样的场景还会有更多,市场不可估量。

随着机器人产业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全球服务机器人无论是技术还是需求都呈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的逐步出台,服务机器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市场增速远高于其他类型机器人。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未来五年很可能出现几何级增长。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2.9亿元,同比增长44.6%,全年规模预计接近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在第三届国际服务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人们对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特别是家庭服务机器人,这是一个蓝色的领域。

全球海洋市场。

新挑战虽然业界普遍看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但现实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走出一条真正满足用户痛点的发展道路并不容易。

服务机器人价格较高,性价比不高。

服务机器人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降低成本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许多服务机器人功能较弱,存在体积大、动作慢、出错率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有些服务机器人主要以“可爱”为卖点,但没有实用价值。

因此,很难抓住用户的痛点,不能成为刚需。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根据需求开发功能的市场意识、未能吸引核心技术开发者和应用场景开发者大规模参与是主要因素这就导致了服务机器人的尴尬处境。

“服务机器人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二是机器人可能引发的法律监管层面的冲突。

”罗俊杰认为,当前,各方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明确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在行业内统筹规划,提升产业能力和水平,突破人机交互等制约服务机器人发展的技术。

服务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