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行业现象级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始终让人目不暇接。
如果按照发展脉络来细分,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按照闪回的时间顺序——流行的VR可能代表未来进行时,而智能手表则代表现在进行时。
过去几年,智能手环一度在硬件圈扮演着“当红炸子鸡”的角色。
如今,随着红海变成血海,血海又变成红海,智能手环其实正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存在。
其中一些人野蛮地杀出一条血路,而更多的人则尸横遍野。
这反映出手环行业存在哪些问题?同时,智能手环是否会长期存在,或者是否会作为过渡产品逐渐被淘汰,还存在一个问号。
手环是时效性科技产品吗?可穿戴设备鼻祖、美国运动手环制造商 Jawbone 最近宣布将停止生产其手环。
据称,Jawbone 已完全停止生产 Up 系列健康追踪手环设备,并将现有库存全部出售给第三方经销商。
Jawbone此举无疑会给整个手环行业带来沉重打击。
不少业内人士也感叹,智能手环终究只是一个“时效性的科技产品”。
与此同时,国内手环圈也充满了受害者。
曾在 Kickstarter 上筹集 8 美元、一度跻身榜单前三的 Haloband 早在 2016 年就陷入沉寂,销量惨淡。
乐跑、二维码拍拍、欢香健康智能手环等也在短暂活跃后退出各大电商平台,现已销声匿迹。
很多手链在短暂流行之后,最终都会像时尚潮流一样归于沉寂。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品功能和价格缺乏竞争力。
很多手环产品动辄上千元,注定只是少数极客的玩物。
但消费者很少接受如此高的价格。
产品理念也与高昂的价格不匹配。
许多手环仍然专注于几个品牌的核心功能,例如监测运动和睡眠。
他们最终给外界带来的是审美疲劳。
Jawbone手环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后期卡牌定位失误、体验不佳以及产品连续性丧失。
当随后兴起的腕带开始提供屏幕、自动识别睡眠和运动状态等功能时,Jawbone 仍然没有跟进,并冷冷地定价为 99 美元。
打破手腕上的“魔咒” 对于手环的发展,笔者认为,两极分化的生活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出现。
如果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生存下来的手环可能会逐渐向几个趋势前进: 1、手环式手表。
bong X 是手环制造商生产智能手表的一个例子。
作者在开篇也提到,智能手表代表了科技圈目前持续紧张的现象级产品,尤其是Apple Watch问世后,吸引了大批初创公司的关注。
从技术角度来说,因为我先有制作手环的经验和技术,所以制作“手表般”的手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一步。
例如,荣耀畅玩手环A1现在还具备了来电闪动/振动提醒、短信提醒等以往智能手表才有的功能。
2、万物互联时代的“万能钥匙”。
手环等智能硬件现在正逐渐从“硬件为王”转向“软件为王”。
物联网时代,硬件终端毕竟只是节点。
硬件终端不断采集、上传的数据,是潜伏在冰山下的火种。
随着物联网的逐渐普及,万物互联最终将成为大趋势,而数据的提取和利用将是未来手环等硬件竞争的核心。
在这个物联网中,手环的作用或许会成为解锁智能家居、车联网等各类智能生活的一把钥匙。
3、摆脱“紧缩魔咒”后的人机融合。
手环现有的功能特点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人性的弱点。
比如,它要求人类24小时在线,甚至洗澡、睡觉,仿佛成了人类手腕上的“紧箍咒”。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手环必须通过监测用户的卡路里和步数来为用户量身定制自己的锻炼计划,因此用户必须根据其精算的方式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尤其是锻炼。
这是一台向人发出命令的机器,人的懒惰是无法通过外部命令来治愈的。
如果这种“建议”分析方法一开始对用户还管用,那么要么是因为用户的新鲜感,要么是因为手环实际上是在用人性的另一种不好的本性来对抗懒惰——贪婪。
比如手环软件中设置的社交排名,就是针对人性中的贪婪而建立的正向激励机制。
因此,手环的未来逃不开KK在《失控》书中所描述的——“机器正在变得生物化;有机体正在被工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