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从鼎盛到黯然失色,花甲之年的长虹能否重获新生?

时间:2024-05-22 17:23:32 科技赋能

六十年半,2000年创立的长虹,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里,长虹的发展有过欢笑,也有过坎坷,但还是走到了现在的这一步。

庆幸的是,长虹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并没有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

在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之后,他仍然在市场上生存下来。

不幸的是,这位“老人”已经显露出疲态,大楼即将倒塌。

曾经的“彩电王”长虹如今过得怎么样?长虹,这个曾经取得骄人业绩、让国人自豪的民族品牌,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

2007年开始走下坡路,从当年起,长虹被从冠军中拉出,排名也逐渐被挤出前三名。

现在已经直接退出了一线阵营。

群智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彩电出货量为??1.06亿台。

前三名分别为三星、LG、TCL,出货量分别为1万台、1万台、1万台。

曾经称霸我国彩电市场的长虹已经跌至第九位,出货量仅1万台。

排在长虹之后的小米已经出货了1万台。

长虹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海外份额也更小。

它也很小。

近年来,小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在印度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这个情况来看,长虹下半年的发展很有可能被小米反超。

跌落神坛,长虹从行业顶端走向了行业底层。

称霸彩电行业20年左右的长虹,曾经市值过亿元,如今市值仅1亿元,跌幅约70%。

据了解,长虹2016年开始出现业绩下滑,但尚未出现亏损。

仅过去一年,长虹亏损就高达19.76亿元。

长虹上一次出现亏损是在2006年,当时公司亏损36.8亿元。

当长虹遭遇大出血、急需救治时,康佳、海信、TCL等国产品牌乘势而上。

康佳甚至超越长虹,成为当年国内彩电销量冠军。

正是从这时起,长虹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此前,当彩电市场从显像管向等离子、液晶屏过渡时,长虹看重等离子在显示效果和面板尺寸方面的优势,希望通过掌握上游技术来控制市场。

于是,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韩国欧联等离子公司,并斥资7.2亿元成立了生产等离子面板的欧宏公司。

除了欧宏之外,还斥巨资建立了一条血浆生产线——安徽鑫浩。

长虹的想法很好,布局也很到位。

遗憾的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市场最终选择了液晶屏幕,而不是等离子屏幕。

这意味着长虹在市场这场非此即彼的赌博中已经输了,而长虹对等离子项目的巨额投入也只是导致了连续亏损。

年底,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长虹只能以1万元的“低价”出售欧虹61.48%的股权。

事实证明,长虹的“赌博”并没有让长虹洗刷耻辱,反而让长虹跌得更深。

从曾经的行业霸主,到现在逐渐默默无闻,称霸行业20年的长虹终于跌落神坛,在彩电市场苦苦挣扎。

回忆昔日风光,长虹是如何成为霸主的?长虹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研发和生产电视。

产品推出后不久,就获得了较大的市场,逐渐在市场上刮起了一股“长虹风”。

可以说,在全国销售的每一台电视机中,就有一台是长虹的,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长虹电视连续20年左右成为销量冠军。

长虹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绝非偶然。

为了在市场上走得更好更高,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研发能力。

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发出与彩电配套的前端零部件工艺,使公司逐步具备规模化生产制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公司市场份额。

为了保持产品的技术优势,长虹还积极寻求外部合作。

公司先后与松下、东芝、汤姆逊等海外公司开展技术合作,使自身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强化技术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关数据显示,当长虹彩电年累计产销量突破1万台时,TCL产销量刚刚突破100万台。

至此,长虹彩电销量已突破万台,年产品产销量突破万台,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第二强大的存在。

由此可见长虹当时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

比如该公司推出的“红太阳家族”,因其功能齐全、性能良好,在市场上掀起了抢购热潮。

而且,当国内彩电市场遭到海外彩电进攻时,长虹成功突破价格战,一战成名。

在与国外品牌的三场价格战中,长虹彩电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让公司在市场上站得更稳、更高。

长虹彩电市场份额从16.68%提升至31.64%,资产从万元以上飙升至亿元,品牌价值迅速升至亿元。

除了价格低廉之外,长虹之所以能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深受消费者喜爱,还与其良好的品质息息相关。

企业要想赢得更多的市场,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关键。

长虹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其对技术的深入研究,为产品品质提供了最好的保障,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还有长虹的“家电下乡”战略。

春天的时候,彩电会免费送给村民,秋天村民有钱了,再收起来。

这种“先用后付费”的战略模式也为该公司带来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使其牢牢占据行业头把交椅。

当时,长虹被业界称为“中国版松下”,还被作为国礼走出国门。

可见,长虹彩电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很大。

然而,世事难料。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长虹并没有持续繁荣。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长虹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不久前,昔日的“彩电王”长虹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并不是因为它推出新品,而是因为长虹在出售旗下物业。

昔日的行业霸主靠着变卖资产来维持利润,令人唏嘘不已。

这件事让人们再次认识到长虹彩电已经没落了。

长虹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亿元,同比增长10.47%,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9.26%。

光看这些业绩,人们会认为长虹的发展还不错,但实际情况是,1.69亿元的利润中,有1.37亿元来自政府补贴,这意味着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那年的利率其实只有1万元。

如今,长虹基本上依靠出售资产和政府补贴来维持运营。

至此,人们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称霸彩电市场近20年的“彩电王”沦落至此?说起长虹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战略失误和产品创新不足。

前两次价格战让长虹尝到了甜头,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又发起了第三次涨价。

然而,第三次价格战不但没能扩大公司的优势,反而将公司拖入泥潭,使长虹首尝亏损,延缓了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进程。

也有企业过于注重抢占市场份额而忽略了对产品的创新研究,导致以往的产品优势逐渐弱化。

此后,企业判断失误,花费巨资部署等离子项目。

在逐渐退出时代主流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其次,品牌重心发生转移,涉及领域过多,企业专注一件事而失去了另一件事。

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长虹不再专注于彩电领域,而是逐步向手机、房地产、厨卫、基金、电子商务等领域拓展。

但孩子多了,难免会有些失控。

长虹各项业务发展平平。

他们的身体素质似乎好了很多,收入也增加了。

然而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盈利越来越困难。

而随着企业多元化发展过大,品牌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长虹年度财报数据显示,房地产业务板块带来利润近5亿元,而彩电业务则亏损1.3亿元。

从长远来看,不仅会增加企业盈利的难度,还会损害长虹这个有着数十年历史的民族品牌。

最后,智能化趋势下,竞争对手不断增多。

为了夺回更多市场份额,长虹启动智能化转型战略,推出人工智能电视CHiQ。

不过,企业想要借此挽回颓势并不容易。

无论是老对手康佳、创维、海信、TCL等,还是暴风、小米、鲸鱼等互联网品牌纷纷推出人工智能战略,长虹并不孤单。

在这多重围攻下,长虹彩电的发展可谓如履薄冰。

无论如何,长虹彩电不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是不变的事实。

“长虹品牌老了,品牌力弱。

年轻人选择电器时,会选择年轻的品牌。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对长虹的看法。

六十年来,长虹经历了繁荣昌盛,也经历了风霜雨雪。

如今廉颇老了,昔日的繁华已成为烟云。

作为多年称霸彩电市场的王者,长虹多年来一直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位王者已经被从神坛上拉了下来。

从默默无闻到现在,长虹终于迎来了英雄的谢幕。

从目前的发展和市场形势来看,长虹通过不断强化核心技术能力、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或许有可能在彩电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