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Fitbit不与苹果联手却“窃取”它能做到吗?

时间:2024-05-22 17:23:07 科技赋能

Fitbit 28日发布的三款新品,进一步证实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怀疑:不与苹果挂钩,而是学习苹果的产品升级策略,这就是Fitbit。

如果你关注可穿戴领域,又恰巧熟悉Fitbit这个风靡国内外的品牌,那么你一定对在国内推出的Fitbit Flex不陌生,也许你也会偶尔看到它。

第二款智能手环Force,虽然还没有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市场,但是在万能淘宝上还是可以买到的。

像Apple一样的设计回顾了历史,我们再来看看Fitbit刚刚发布的热门Charge、Charge HR和Surge。

你会发现什么?我看到的是,外观基本保持了上一代的整体设计曲线,但产品设计的细节有所增强。

从腕带的厚度和宽度、表面纹理设计、屏幕尺寸,都能让你看到一个家族从第一代产品到后续几代产品所共有的基因。

这种看似渐进、非手术的产品升级策略正是苹果最擅长的。

从第一代iPhone到最近发布的iPhone 6和6 Plus,外观每次都略有升级。

尤其是前脸的设计,意味着你几乎看不出什么大的变化。

无非是在home键上加入了蓝宝石指纹识别,将前置摄像头和麦克风移到了顶部,将屏幕的边角从三维变成了2.5D圆角。

...Fitbit的三款新品从左到右:Charge、Charge HR和Surge(图片来源:CNET USA)在功能方面也有类似的升级策略。

它们并不完全满足用户每次的需求,但它们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来满足您的需求。

一部分的渴望让你总是期待,哪怕每次都是一点点的改变,也会让你兴奋不已。

从Flex的无屏到Force的小OLED屏到Surge的大屏,从Force的光滑腕带到三款新品的烫面纹理设计,从Force的运动和健康追踪到现在为Charge HR和Surge心率监测添加新功能,还有来电、消息提醒甚至GPS定位等功能……每一次都小心翼翼但一步一步地完成。

像苹果一样玩生态? Fitbit除了学会像苹果一样设计,还学会了像苹果一样固执。

前段时间,有消息称Fitbit拒绝加入苹果的HealthKit阵营,因此苹果决定从Apple Store下架所有Fitbit的产品和服务。

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现实。

Fitbit想要打出自己的生态王国。

毕竟依赖别人的话永远只是个杂工。

Fitbit 明白这一点,事实上,其他人也明白这一点。

别人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跟随苹果总是有利可图的。

毕竟苹果的生态帝国养肥了太多的开发者,同时其软糖般的用户粘性和全球无数的用户群体也让人垂涎欲滴。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弄清楚Fitbit的固执和自信从何而来。

应用方面,不支持第三方应用。

除了在时间线上标记自己的数据外,你还可以与同样佩戴Fitbit的朋友竞争以获得各种奖牌,但这就像把大人当作孩子一样玩它。

现实生活中,我还没有看到有人晒出自己的运动数据进行PK,更何况它缺乏自动识别运动状态的功能。

也许Fitbit只是在硬件方面围绕自家的Fitbit应用程序构建了一个一站式购物中心生态系统,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从健康秤到附着在身体上的追踪器。

Fitbit的这些设计需要改进。

我们原本对Fitbit抱有更高的期望。

从发布的三款新品来看,或多或少令人失望。

例如,腕带/表带设计越来越宽,腕带内侧紧密贴合手腕。

冬天这样还好,但是夏天呢?难免会让贴合处充满汗水,弄湿后也不容易干。

如果一定要维持现在的宽度,不妨尝试像三星Gear Fit一样将腕带内侧设计成波浪纹理,以增强透气性; Fitbit Surge 智能手表,黑白屏幕,宽表带(图片来源:CNET USA) 例如,腕带的长度无法选择。

从Force开始,您无法更换腕带。

这就需要你知道自己手腕的粗细,以及电商S/M/L这三个尺寸的尺寸,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腕带,这是一个挑战。

另外,为什么不给智能手表Surge一个更换皮革或金属表带的机会呢?就算主要是运动用,在一些商务场合穿不是更好吗?比如黑白屏,在我们享受了彩屏手机、电视这么多年之后,一些智能手表却开局不利。

唯一的提升就是续航,并不明显。

作为一款想要时尚的智能手表,Fitbit Surge 的黑白屏幕尤其让人难以忍受;比如充电方式,虽然磁吸充电相比Flex和Force有一些改进,但目前或者未来,无线充电是一种趋势,包括Moto和Apple Watch。

还采用无线充电;例如,自动识别运动状态和睡眠状态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但Fitbit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国内的小米和Bong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很好,在自动识别不同类型的运动和睡眠状态方面表现可圈可点。

如果能够对上述几项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或设计,我们相信Fitbit能够继续保持其先发优势,并进一步扩大多年来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但它能做到吗?尤其是在一些大玩家入局之后,Fitbit的危机感应该体现在其全球化的扩张上,而不是其对美国思维的固执。

尤其考虑到中国将在可穿戴市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设计符合中国用户习惯和懒惰思维的产品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就要求Fitbit的后续产品更加智能、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