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可穿戴终端就是智能戒指、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佩戴在人体上的微机终端。
目前可穿戴终端主要包括手环式和手表式。
、眼镜型三大类。
其中,手环式可穿戴终端日益普及,占可穿戴终端整体份额的60%以上,多用于心率、血压、体温等健康方面的测量。
2020年可穿戴终端全球出货量将达到2亿台。
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预测,可穿戴终端全球出货量将达到2亿台,日本国内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
终端增长尤为迅速(见图1)。
日本通信企业正在大力推动可穿戴终端的商用,如NTT、日本软银等都在向客户大力推广手环式可穿戴终端。
美国谷歌公司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可穿戴终端“Google Glass”。
不过,眼镜式可穿戴终端由于内置摄像头,引发用户担心侵犯个人隐私。
尽管测试产品在19天内就被抢购一空,但社会争议却很大。
各电器及精密设备厂商也纷纷推出可穿戴终端产品。
但不可忽视的是,用户认为此类产品仍然太大。
如何让电源更薄、电池容量更大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关键。
可见,可穿戴终端的竞争焦点也集中在超薄电源、传感器和材料上。
可穿戴终端在美国备受关注。
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可穿戴终端无疑是谷歌和苹果的产品。
谷歌率先推出“谷歌眼镜”。
此外,谷歌子公司摩托罗拉推出了搭载“Android Wear”的手表式可穿戴终端“Moto”。
谷歌于2018年3月18日推出“Android Wear”软件,并首先在制造商合作伙伴的手表式可穿戴终端上使用。
搭载Android Wear的手表式可穿戴终端可以通过“OK Google”使用“Google Now”功能,与Android智能手机类似,可以显示位置信息、社交网站活动、约会提醒等。
除了常规的显示时间和温度,手表式可穿戴终端还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记录距离、步行速度和消耗的卡路里,还可以用作电视遥控器。
今年9月,苹果宣布将在年初推出一款手表式可穿戴终端“Apple Watch”。
它将具有iPhone的功能,在美国的售价为1美元起。
苹果公司近日正式宣布,“Apple Watch”将于今年 4 月正式向公众推出。
苹果智能手表可穿戴终端包括Apple Watch、Watch Sport和Watch Edition。
三款手表均配备先进的表带和表扣,可与iPhone6/6Plus/5/5s/5c搭配使用。
苹果智能手表式可穿戴终端配备专用操作系统,并具有电子邮件通知等功能。
除了拨打电话、使用苹果的智能语音助手、通过 GPS 跟踪移动距离以及显示地图之外,Apple Watch 还可以使用 iTunes 或 Apple TV 作为遥控器。
除了配备红外设备、可见光LED灯和光传感器来测量用户的心率外,Apple Watch还可以使用加速度计和iPhone组合来测量各种身体运动;并将积累健康管理应用数据。
,用于体检。
Apple Watch 配备了名为“Taptic Engine”的线性执行器,通过“敲击”手腕来吸引触觉;如果轻敲触摸屏,触感还可以传递给另一个用户,从而实现用户之间的良好沟通。
同时,Apple Watch时钟功能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定制,与iPhone配合获得的世界标准时间误差在0.05s以内。
日本企业纷纷抢占可穿戴终端市场。
今年1月14日至16日,首届可穿戴终端展在日本东京举行,有超过100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参加。
展会上,医疗保健领域的可穿戴终端备受关注。
富士通实验室开发的环形佩戴终端重量不到10克。
佩戴后,可以在空中随意书写数字和汉字,并且可以作为数据源连接PC和智能手机。
由于汉字与个人习惯密切相关,目前识别率还不是很高,但其数字识别率现已达到95%(见图2)。
日立麦克赛尔开发出0.4毫米厚的片状锂离子电池,可用于容量为15至45mA的智能手机。
作为驱动可穿戴设备的电源就足够了。
该公司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此外,TDK还开发了厚度为0.2mm的超薄太阳能电池,更易于加工。
该电池可以为使用室内照明等低照度光源的可穿戴终端及时提供电力。
东京一家IT公司展出的“Waratteru”可以贴在夹克上,可以通过声音检查身体的健康状况。
此外,帝人与日本关西大学联合开发了可以检测手指和手臂运动的织物。
该面料采用源自植物的“聚乳酸”纤维,具有弯曲时发电的特性。
如果加工成手套,可以通过弯曲手指和手腕将其转化为电能,并转化为数据。
这样就可以将医生的动作传输给机器人,从而实现远程医疗。
预计在医疗保健和体育领域有2到3个应用。
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商业化。
雅马哈开发了一种可拉伸可穿戴传感器,可以安装到衣服和手套中,获取人体和四指活动的实时信息,并将数据显示在无线终端上。
日本与美国可穿戴终端对比 日本MM研究所对日本与美国可穿戴终端市场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 可穿戴终端在日本的普及率为27.9%,在美国为83.4%。
谷歌眼镜等产品的普及率在美国为77.0%,在日本为49.2%。
● 在设计理念上,日本强调与环境的融合,而美国则强调个性化。
● 在商业应用方面,日本、美国对可穿戴设备在交通、金融服务等方面寄予厚望。
● 日本和美国均使用眼镜式终端,主要用于路线搜索。
● 日本和美国都高度关注信息泄露和隐私侵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