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市场蓝图初现,智慧医疗成为焦点

时间:2024-05-22 17:19:55 科技赋能

如今,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已从概念转化为产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

作为继手机之后的新IT浪潮,可穿戴设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可穿戴技术的核心功能将推动医疗模式的变革,而解决目前可穿戴设备缺乏行业和产品标准的问题是解锁这一蓝海市场的关键。

市场蓝图开始显现,辅助医学已成为重点领域。

相关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全球每年出货量为1万台,预计每年将达到1.35亿台。

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部技术支持与研发副总经理杨家杰认为,对于智能穿戴行业来说,2020年正处于探索阶段,软件平台和数据库还不够成熟; 2020年将是市场启动期。

,随着大数据和生态系统的逐渐壮大,智能穿戴产品将变得更加方便使用;预计2019年将是快速发展期,之后市场可能会趋于稳定。

中国赛宝实验室软件测评中心主任杨春辉指出,智能穿戴的出现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机遇。

除了迎来“互联网+”,传统企业也在迎来“智能+”。

在当今物联网时代,可穿戴产品将成为物质和技术基础。

可穿戴设备的价值除了提供硬件设备外,还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形成一体化的体验。

基于传感器、大数据和全产业链,可提供健康检测等丰富的服务功能。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家使用可穿戴设备更多的是为了时尚、好玩,但其实可穿戴产品最根本的主张是健康。

“可穿戴技术将成为改变医学的重要技术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孟荪表示,“当前,世界面临很多医疗问题,特别是慢性病,应该用健康医疗模式取代疾病医疗模式。

过去,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健康医疗模式。

”而当治疗转向关注人们的体内平衡时,可穿戴设备是不可或缺的成员。

”于孟孙提出,睡眠检测将是可穿戴设备成为医疗“帮手”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如果一个人有身体问题,比如高血压患者,一定会体现在睡眠上。

而睡眠问题恰恰是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

如今,可穿戴设备想要打开这个广阔的市场,前提是相关指标测量准确,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热门概念和产品鱼龙混杂。

虽然智能设备的概念很流行,而且市场上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产品设计得足够“酷”,但真正好的产品并不多。

目前还没有行业标准,产品参差不齐,在安全和隐私方面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让用户放心使用。

杨家杰指出,充电速度、工业设计、数据采集和传输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传感器精度等都很难解决。

”由于缺乏强制性标准和市场法律法规要求,可穿戴设备无法监管,导致很多价值几十甚至十几的产品声称是智能穿戴。

设备。

”业内人士认为,智能穿戴设备作为人类健康的“私人顾问”,首先一定不能影响人类健康。

电池必须安全,不能影响其他电子设备的使用。

比如,一些低价手环使用的是更便宜的塑料。

材质方面,其中的有害物质是否受到控制,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另外对于使用性也没有具体的标准,比如手环的生产过程是否污染环境、是否使用可回收材料、是否使用等。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监蔡宇航认为,虽然健康是可穿戴产品最本质的追求,但整个行业目前还不具备基本的健康检测能力。

与在相当稳定的条件下使用的医疗设备不同,可穿戴设备是一种新的形态,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标准。

,从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金福伟表示,如果给可穿戴设备添加很多功能,设备可能会变热,“比如iWatch如果暴露在阳光下,会怎么样?”因此,没有办法为厂商提出安全设计指南,这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安全风险。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欣指出,最大的风险是。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标准问题。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形态仍然难以适应当前的医疗系统标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相关测试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很多人说可穿戴设备可以测量血压、血氧、心率甚至血糖。

事实上,这些测试大部分都不符合医疗系统的要求。

“创建行业标准化促进健康发展标准可以为可穿戴行业树立底线,规范行业健康发展,防患于未然。

同时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助力产品发展。

”对于用户来说,产品的技术指标、安全指标等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指南”。

此外,行业监管也需要一个标杆。

杨春辉指出,标准一旦形成,产品研发、生产等都可以与标准“看齐”,有利于区分产品质量。

“既要保证有标杆,又要分清产品的优缺点。

”为了推动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安全、健康、有效,杨家杰提出可穿戴认证标准需要涉及化学测试、电池寿命、电池机安全、适用性、软件和信息安全等几大评价方向评估、传感器精度评估、无线技术认证测试和评估。

  首先,组建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是制定有效标准的途径。

“企业已经与科研院所、大学达成合作,共同制定一些标准,包括需要多少个模型来评估产品精度、涉及多少人等。

”杨家杰说。

其次,重点关注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的结合。

可穿戴设备采集数据后的传输过程需要无线技术,无线传输需要符合相关规定。

例如,功率不能太高。

显然,无论是从医疗角度还是产业发展角度,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大数据未来都必然会有密切的合作。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标准,保持痛点思维。

第三方认证机构可以通过用户的产品试用进行痛点分析。

方法之一是关注电子商务网站上电子消费市场的星级评定。

“比如,很多人在亚马逊网站上评价一款可穿戴产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频繁死机’、‘互联不良’、‘表带容易断裂’、‘不易佩戴’等产品问题。

”为此,杨家杰指出,标准的制定需要针对四大痛点,即软件测试、电池测试、适用性测试、用户痛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