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飞,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 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工程师或科学家。
几年前我在谷歌负责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研究。
我离开谷歌后创立了出门问问。
是一家从事语音识别和垂直搜索的初??创公司。
我们目前的产品包括出门问问语音搜索APP、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和智能手表Ticwatch。
我们也是Android Wear在中国的独家语音搜索合作伙伴。
从人工智能语音搜索到做智能手表,听起来不那么“高端”的东西,对于一家最终以技术为导向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我们做智能手表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一个载体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能够为整个公司构建一个核心价值,吸引大量的用户迭代。
我们的目标仍然是打造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用语音代替关键词作为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入口。
去年10月,继前两轮融资之后,我们又获得了谷歌领投的C轮融资。
截至目前,出门问问已累计融资1万美元。
在我作为工程师的创业岁月里,怀着“解决和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的理想,我放弃了谷歌总部科学家的职位,决定回国创业。
我还记得在去机场的车里遇见了首轮投资人红杉资本。
当时红杉的合作伙伴都没有时间,都说很快就要飞,所以我就陪他去了机场。
路上,我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用语音搜索构建下一代搜索引擎。
当时,“出门问问”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一个没有界面的手机APP。
你说一句话,它就会帮助你在网页上找到答案。
它只能找到人的姓名、城市名称和时间。
但投资人还是决定支持我,出门问问很快就获得了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的1万美元天使投资。
很快,我们开发了出门问问语音搜索APP。
在这个应用程序中,您可以通过输入语音来查询您想要的信息。
随着数据基础的不断巩固,出门问问已经能够覆盖国内用户日常生活的几乎方方面面的需求。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以语音搜索为入口的大众点评或美团。
2009年,微信进入公众视野,语音识别一时火爆。
对于出门问问来说,我们也暂时找到了一个技术落地的载体——微信公众号。
这是我们第一次大规模尝试打造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用语音代替关键词作为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入口。
我们自己截取语音,中间做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搜索,然后把结果塞回里面,然后微信会在这里回复。
而一切都将在微信倒计时三秒期间发生。
流程拟定后,我们选择了与O2O垂直搜索领域相关的四大领域:飞机、火车、酒店、美食。
由于创业初期缺乏资金,数据来自大众点评、6等,我们给他们做语音接口,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数据,然后改进我们的模型,优化用户体验。
微信的自然语音入口和海量社交数据是出门问问最好的试验场。
出门问问于2016年被腾讯正式评为“十大公众号”之一,与微信的合作也代表着出门问问首次从纯粹的技术背景拥抱真正的用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测试和改进我们的业务。
一方面,出门问问从最初的四大类逐渐拓展到80个搜索类目,后台数据支持超过10家合作伙伴企业。
另一方面,出门问问持续优化语义分析,通过用户反馈发现需求,不断拓展搜索品类。
这为与谷歌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选择手表领域 今年年初,我们正式进军APP领域,但当时手机APP已经成为红海,后来者很难突围。
虽然我们尝试过通过成交量兑换、推广职位、活动运营等方式来推广我们的APP,但效果始终不理想。
同年 5 月,谷歌向公众推出了谷歌眼镜。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谷歌眼镜没有任何输入空间。
至少从输入方式来看,语音可能是最自然的输入方式,所以我们果断从谷歌购买了20块Google Glass,花了一周的时间。
出门问问的UI进行了调整,Google Glass终于成功嵌入。
因为我们坐上了Google Glass的列车,出门问问的应用突然增多,但最后的结果却让我们傻眼了。
有粉丝给我们反馈说很酷,但是一旦登陆到手机上,他们就会说不记得了,吃饭的时候还是会点大众点评。
其实一切都是这样。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一定会有一天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但我们不知道会是哪一天。
所以我们的创业是比较长期的。
我希望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无论是新模式还是新技术的应用。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明显,那就是语音搜索这个未来的低频应用,必须占据一定的入口。
语音搜索落地何处?下一代人机交互将落地何处?今年6月底,谷歌I/O大会召开,发布Android L手机系统; AndroidWear智能手表系统;以及Android Auto车载系统,全面布局可穿戴领域。
会上,Moto正式亮相。
时机已到。
Android Wear 不再开源。
不开放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谷歌服务无法使用。
这意味着在手表上使用该应用的前提是要给手表“绕墙”。
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的。
如果您想在手表上翻墙,手表数据会连接到您的手机上,因此您的手机必须先翻墙。
于是决定基于开源系统An-droid5.0自主开发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
相比安卓三个月一次的更新频率,Ticwear 每周更新一次。
当时出门问问还没有开发出智能手表,载体自然就落到了最受用户欢迎的Moto身上。
推出全球首款手表闪操作,将Ticwear操作系统刷入当时出货量最大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Moto上。
我们通过我们的论坛发布刷桌攻略,当时论坛有近万用户。
基本上中国所有的摩托车智能手表都已经更新了我们的系统。
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
Moto没有扬声器、没有WiFi,这对于专注于语音交互的出门问问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考验。
等待Motorcycle迭代会太慢。
它可能每年发布一种产品。
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这些,我们想要的下一代人机交互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从软件到硬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中我们就产生了自己做硬件的想法。
巧合的是,我们几乎同时从原来的诺基亚招聘了一批技术骨干。
电子、结构、PCB(印刷电路板)、RF(射频)等领域的人才悉数参与。
这让我们迈出了进军智能手机行业的第一步。
硬件第一步:组建团队。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智能硬件是一个成本高昂的事情,并面临供应链和库存管理等诸多挑战。
这对于我们这个主要是工程师的团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何说服保守的制造商相信新品牌?与很多智能硬件公司不同,出门问问是一家有技术基因的公司,并不特别了解硬件的规律。
例如,一开始我们认为很多硬件东西可以像软件一样容易修改。
后来我们发现如果这样做的话,每次修改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在制作硬件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它的周期很长。
与互联网服务不同,如果一个服务上线失败,我会重新调试并重新启动。
你可以把用户当小白鼠;如果你制造硬件,每次迭代中的每一次更改都需要数月的更改。
此外,您将参与与许多供应商的合作,而不仅仅是您自己的供应商。
如果你想建立一个互联网服务,工程师和研发就足够了。
但制作硬件需要很多人的合作。
如果你还这样做的话,你会死得很惨。
因为硬件是有周期的,从ID设计到研发、小规模验证、产能爬坡、大规模量产,可能会有很多坑在等着你。
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如果你总是卖不出去东西,就会被用户批评为饥饿营销。
在大规模量产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规模验证时无法发现的问题。
另外,量产的话,你要保证良率,所以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产能爬坡的过程。
另外,做硬件的时候,需要产业链上很多合作伙伴的支持,很多企业可能是上市公司。
你怎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而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硬件,不知道用户是否会喜欢你的产品,你如何获得他们的支持?事实上,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
我记得我还去了装配厂,给工人们分发了我们公司的T恤,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这都是为了鼓励五金厂的员工,从董事长到一线员工,希望他们支持我们。
做创新的事情。
我们内部称之为从供应链到参与链。
东西做出来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并持续与用户进行深度互动。
这方面我们向小米学习了很多方法。
比如我们的操作系统每周迭代一次;在我们的硬件量产之前,我们有很多内测用户来帮助我们测试。
对于资源非常有限的初创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对于一家最终以技术为导向的初创公司来说,从软件转向硬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我们做智能手表的一大初衷就是通过一个载体更好的实现人工智能,能够形成整个公司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引大量的用户迭代。
我们的目标仍然是打造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用语音代替关键词作为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