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前景依然光明,无需担心

时间:2024-05-22 17:05:53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自出现以来,一直在争议中发展。

无论他们是乐观还是消极,总之,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不会因为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出现。

扭曲和停滞。

自谷歌引爆可穿戴行业到现在,不同的机构往往从不同层面给出一些预测。

当然,这些预测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我在《被IDC小看了的可穿戴产业到底有多大》文章中已经解释过,这里不再展开。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理解可穿戴设备行业的现状。

这个行业之所以一直存在争议,是因为与当前的PC或智能手机相比,消费者满意度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这也反映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大家对可穿戴设备行业抱有比较高的期待和期望。

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可穿戴设备行业能够一夜之间将我们带入科幻大片的场景,而无需经历PC和智能手机行业“漫长”的产业发展之路。

然而,当前的现实与我们内心的期望不符,行业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消费者内心的期望。

事实上,客观地看待可穿戴设备行业,自谷歌今年4月发布Google Project Glass产品以来,整个行业仅经历了三年的发展。

从今天来看,整个行业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如此程度,虽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实属不易。

而我之所以称之为困难,是因为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历史就会知道,在谷歌将Google Glass走出实验室并投入市场进行公开测试之前,整个行业失踪。

大众对可穿戴设备的认识还处于空白阶段。

关于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文献并不多,更不用说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了。

整个产业链完全空白。

后来,一些企业家凭借各自的行业经验和智慧,从PC和智能手机两个产业维度入手,借助这些成熟行业的产业链打造可穿戴设备。

我记得下半年有创业者和我讨论什么是可穿戴设备行业,如何进入这个行业。

看起来整个产业链都缺失了,而且这群人大部分以前都是搞智能手机的。

手机行业的技术人员,或者解决方案提供商。

2009年,国内一些创业者基于自身对相关产业链的理解和整合,开始尝试推出一些智能手表和手环。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果科和图曼。

凡是关注图曼的人都会有印象,这是一家被称为智能手表行业“弹跳王”的厂商。

其实客观来说,图曼最初的跳票并不是主观跳票,而是其他原因。

进入这个行业后,我发现产业链远比我想象的要艰难。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款相对靠谱的智能手表,无奈之下我选择了“跳票”。

另外一个就知名度来说更大一些,那就是国科。

它在年中推出的第一代智能手表今天看来仍然有点简陋。

当然,我们要明白,这是第一代。

随后,国科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流动工具,进行大规模的用户调研,并组织专业人员解决相关用户问题。

随后,2018年10月28日,国科电子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国科智能圆形手表。

至此,果客智能手表走上了正轨。

以上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从0到1的商业化进程在2018年才真正完成。

这一年,产业链初步形成,一些曾经配套智能手机的企业开始推出自己的产品。

自己拥有所谓的可穿戴设备组件,包括主板、芯片、传感器等。

今天我们看到的基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都是下半年到上半年推出的,而且他们大多是随着产业链一起探索和成长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可穿戴设备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者产品的某些功能没有达到预期的准确结果。

这是任何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也让人能够理解。

无论是PC还是智能手机,所有的科技产品从出现到商业普及都经历了一段相对漫长的演变之路。

因此,在我看来,对于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未来,无需过于担心。

这个行业的未来不仅是光明的,而且充满着无限的空间和机遇。

目前,可穿戴设备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是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另外,应该提醒行业从业者:由于市场对可穿戴设备有着比较高的期待、期待和担忧,所以我们需要以冷静、务实的态度来打造我们的产品。

无论是从产业链层面,还是从产品的技术层面,继续依靠这种依靠代工炒作概念的“投机”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一些缺乏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创业“包”企业,或者仍然抱着这种心态进入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创业者,在2020年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被市场淘汰。

就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而言,整个行业还没有真正启动。

目前只是探索一小部分体外可穿戴设备的载体形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

至于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产品,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从使用领域来看,目前大部分产品还没有真正渗透到可穿戴医疗、金融支付、身份应用等领域。

认证等方面,包括在一些垂直领域的拓展。

至于其他载体形式的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眼镜,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智能服装还没有正式推出,包括智能鞋、智能内衣、智能配件等,这些行业将进入发展阶段2020年,尤其是智能服装。

我一直在关注香港理工大学的智能纺织研究团队。

可以说,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与谷歌智能服装项目竞争的技术团队之一。

该团队在智能穿戴的基础技术——智能面料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主研发的柔性织物传感器和柔性织物电路板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些柔性传感器和电路板形成智能织物。

有的可以测试力、压力、形变,有的可以测试人体的生物电信号。

结合目前成熟的各种运动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各种智能可穿戴CPU、MP等电路,可以在家庭医疗保健、医疗监控、运动训练等方面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这些智能纺织面料同样耐用与普通面料一样,透气、柔软、易变形。

它们也可以清洗和干燥。

它们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

它们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体育和消费领域。

市场和工业市场。

据了解,基于这些智能面料技术,团队开发了一款智能可穿戴服装,可以监测用户的呼吸和心率状况,帮助用户进行呼吸练习、改善睡眠、进行睡眠呼吸暂停筛查;一款供糖尿病患者穿着的智能可穿戴服装专用鞋可以测试糖尿病患者脚底的压力分布,及早发现并避免骨骼肌连接层深处的损伤,从而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溃疡和截肢;智能鞋垫可以准确测量步态、能量消耗分析,如果发现有潜在的运动损伤,可以及时给出预警。

可见,智能穿戴的基础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有实力开发日常生活中特殊用途的智能服装。

智能服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秀。

我相信,一旦团队在2019年将智能纺织技术商业化,通过商业手段发布到市场,比如开发可以监测重要生理指标(呼吸、心率、肌肉活动等)的智能内衣、衬衫等,裤子或者鞋子一定会给可穿戴设备行业带来新的繁荣。